December 2007 归档

Build to Spec(按图加工)

| 评论(7)

Build to specification意即按照规范制造。类似的说法有build to drawing, package to specification等,即按图制造,按规范包装。这里的规范也罢,图纸也罢,是质量管理的最终、也是最主要依据。

【2007年12月31日】:补充了一个福特汽车的案例。

为什么员工只能呆半年?

| 评论(10)

有一位供应链管理资深总监,精明强干,业绩突出,是公司的少壮派,但手下的员工却频频走人。现在他团队中时间最长的只有一年多,很多人呆半年就走人,或者转到别的部门。而且只有出,没有进,从来没有别的部门的人转到他的部门来。为什么?

供应商管理的七大指标体系

| 评论(18)

本文发表在《物流管理》2007年7月号上,下面是最终稿。

六西格玛管理中有句名言:你设立什么样的指标,就得到什么。换言之,你想得到什么,那就设立相应的指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引导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达到预期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基本出发点,贯穿现代管理的每个环节,也适用于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是公司的延伸。公司的成功离不开本身的努力,也取决于供应商的表现。合理的供应商管理指标,不但利于激励供应商达到一定的目标,也可统一供应商与公司的目标。那么,供应商绩效指标如何设置?这里结合笔者熟悉的美国高科技生产企业进行阐述。

供应链成本管理文献

| 评论(1)

有读者问起有关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文献,笔者在商学院期间的教授正好是这方面的专家,笔者也参与了几个相关研究。这里是英文文献中比较经典的一些,供研究者参考(工业界的朋友可免入)。

Kaplan, Shank, Govindarajan和Ellram都是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泰斗。下面的文章清单截至2002年,建议感兴趣的读者围绕这几个人查询更多、更新文章。战略成本管理涉及到很多会计方面的东西,所以不是单纯的供应链管理。

【案例】一百万的库存怎么来?

| 暂无评论

库存规划与控制涉及到数学计算,例如确定最佳订单量、最高水位和补货点,都需要一系列的计算。需求预测更涉及到数理统计,例如正态分布、指数分布、波松分布、移动平均等。但是,库存规划不单是数学,尤其是多阶段库存控制,即总库、配货中心、地方库、销售寄存点等都有库存的情况下。一方面数学模型本身很难实现多阶段优化(即同一产品在每阶段库存点放多少),另一方面补货时间、客户需求等变动因素太多,建好的数学模型也很难对付这么多变动。还有,管理方式、风险回避心理等都会影响库存控制。库存问题历来就更多的是管理问题,而不是纯粹的数理优化问题,一些规章、流程和系统上的疏漏,往往是造成库存飙升的深层次原因,就如下面案例所述。

2007这一年

| 评论(15)

不知不觉中,供应链管理专栏在2007年的点击数逼近60万,硅谷客也超过40万。100万的点击数意味着读者有100万次的机会接受我的影响,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这也是实现我影响100万人的目标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协同规划、预测与补给(CPFR)

| 评论(8)

前面说了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这里说协同规划、预测与补货(CPFR)。

CPFR的全称是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即购、卖双方协同进行产品规划、需求预测和补货。这个概念源自零售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宝洁与沃尔玛率先应用,现在仍然以零售业为主要战场,当然也适用于非零售环境。

VMI - 供应商管理库存

| 评论(15)

有读者问VMI究竟与CPFR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两个概念有联系,都是基于信息共享,但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VMI是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的缩写,直译就是"供应商管理库存",意译可为"寄售"。简单地说,就是供应商把产品放在客户的仓库,客户消费一件,付费一件。消费之前,库存算供应商的。对客户来说,VMI降低了库存成本(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公司列有专门的年度指标,把多少产品放入VMI);对供应商来说,VMI有利有弊。

畅销专著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igh cost, high inventory, heavy asset solutions

畅销经典

  •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最近评论

  • Jim Shi: To Holay,碰到这样的问题,以下的处理的原则希望可以提供参考 1.USE According to Custmoer Wants and Needs. 这是大方向,刘老师在马自达的案例中阐述得很明确.换句话说,如果更改规格对提升或保持客户价值有利,从而能提升或保持企业的价值,就必须要改.反之,仅仅扣住规格不放,只能是浪费企业的精力和资源. 2.Determine According to Position Duty 谁来拍板改还是不改,这是岗位职责确定的,即便是离职的工程师留下的"烂尾"工程,新接岗的工程师及其直接主管也应当对是否修改进行决策,否则你们的VP将永远充当FireFighter. 详细>>
  • Holay Tsu(徐洪磊): 我在公司遇到类似案例实在太多了。手机制造所用的原材料分为三类:纯粹电子料、电子结构件和纯粹结构件。由于设计人员的频繁跳槽,留下来的或者跳过来的,都是非常谨慎的一帮人,大多不敢拍板,也就是刘老师说的“这里面有风险,需要技术人员有足够的胆识和经验”反面例子。三种物料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比如小逻辑器件的替代关系,以前的工程师说可以替代,结果新来的不敢吭声;结构件中的电池壳,以前的MD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次用了也没问题;新来的马上说不行,修模啊改模啊,整的大伙都疲惫不堪。07年公司迅速扩张,公司从业内很多famous公司招来研发人员,大家各成一派,八仙过海,好不热闹,可是到了拍板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定,最后都吵到VP那里,把他累的半死。整个公司包括老板在内的理念就是规范化,这点是对的(BTD/PTS)。也就是说:逐步消除马自达日本工厂的作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管理没有人规范和梳理,业务流程也漏洞不少,规范认可过程缓慢而冗长,导致执行层面效率低下怨声载道。估计半年后我们搞定的话,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我就有实际的体会了 详细>>
  • 刘宝红: 这个案例来自一本教科书,短短一页不到的案例描述,有可能漏掉某些细节。Haitao提到的变更控制是对地,我想马自达的员工不会不知道这点,很可能是案例没有提到。马自达的员工更愿意偏离规范不过是这本教科书的猜测罢了。因为象传输系统这么复杂的产品,做得好与做得不好都可能有多个原因。我从另一个案例分析中发现,马自达的最终产品还是比福特的更满足规范要求。 详细>>
  • Haitao: “日本马自达的厂则更愿意偏离规范而试着去满足客户的需求,不管是内部客户还是外部客户,例如适当调整尺寸,零件之间的咬合就更精确或更容易搭接。他们偏离规范的可能性是美国厂的四倍,“ 我有点不理解,这么看来,日本马自达是持续改进的文档工作做得不好了。不断完善规范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发现图纸的标准或者尺寸有待完善,那么应该在找到更好的规范之后更改设计,而不是一直偏离规范。 或者马自达给福特的是老的图纸?呵呵 详细>>
  • 刘宝红: 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后大都是技术权威点头,use as is(按供应商既有的生产方式、图纸继续生产,不做调整)。这里面有风险,需要技术人员有足够的胆识和经验。 详细>>
  • Luise: 一个产品生产了几年了,突然发现不符合规范/图纸。于是几个部门的人都鸡飞狗跳。因为既然大家知道了,就有义务来处理;但要处理,却处在两难境地:供应商说他们已经这样制造了多年,以前行,为什么现在不行(但又没有数据来支持,所以公司默认以前的产品是符合规范/图纸要求)?设计部门的人也不愿意动几年前别人做的设计。销售部门则面对着要通知客户,重新资格化等问题。于是,人们就在自己制定的框框里面跳不出来,耗费太多的精力。 ////////////////////////////////////////////// 这个问题最终应该怎么处理呢? 详细>>
  • Grace: 如此透彻的心得和分析非亲身经历无法做到,绝对是教科书上看不到的东西,也是许多采购从业人员能感受到但尚未能准确表达出的东西, 这或许就是刘先生的专栏收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详细>>

关于此归档

这里是December 2007的所有日记,它们按照时间从新到老排序。

上一篇日记November 2007

下一篇日记January 2008

首页归档页可以看到最新的日记和所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