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问】我的专业是工业工程,目前感兴趣的工作有两方面,一个是计划,另一个跟供应链稍微偏差些,是数据分析。我由于本身专业跟供应链很相关,而且对于生产计划这样与数据打交道的工作也很感兴趣,但是专业课上学到的无外乎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霍尔特法这些,感觉一个外行人用点心,一天就能熟练掌握几种预测方法,我想知道在计划这个行业进一步是什么样的职业发展道路?
【刘宝红答】这些基本模型看上去简单,其实不简单,不然为什么还要把人名冠上去?像霍尔特这种专家,都是跟诺贝尔奖获得者相提并论的人。这些方法凝聚着众多研究者多年的心血,远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如果我们认为简单,那八成是因为我们不理解。
比如移动平均法是简单,但滑动窗口究竟该多大就不简单,因为这要求我们懂得如何去评估预测模型的好坏。这又涉及到绝对误差、均方误差等预测准确度的统计方法----均方误差又让我们意识到,预测的一大关键是避免大错特错:小的误差容易对付,可以通过安全库存、供应链执行来解决;害死我们的是大错特错。
那大错特错又是怎么发生的?选择了不合适的预测模型,用了不合适的参数是一个原因,但基础数据也是一大问题源,比如数据没有清洗,我们把以前一次性促销的数据包括在内,后续需求预测自然显著偏高。这是对已经发生了的促销,那没有发生的呢?这又涉及到跟销售端的对接----需求预测是"从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数据代表已经发生的,可重复的;判断代表还没有发生的,不可重复的,这又牵扯到销售跟运营协调流程,企业的主干流程之一。
所以,不要低估这些基本的模型。运用得当,这些模型能解决大部分的需求预测问题。不要求新求异。如果有人一上来就跟你大谈卡尔曼滤波,或者灰色预测法什么的专业名词,你应该敬而远之----我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说那更多的是龙肝凤胆;我们得回归计划的基本面,先把我们的大米饭做得更好更合口再说。
这就如练武,不管你学什么武术,基本的招数也就那些。要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时候,才能真正掌握。要知道,高手的高,并不在于他们知道的招数比别人多,而是在那些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招数里,他们得到的比别人更多。真正的战场厮杀,都是程咬金的三板斧,一招致命。
后来我看到达克效应(如图),用来解释这位读者的情形也很贴切。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一无所知,既没知识,也没信心,这是阶段①。很快,我们学到了一点,一知半解的时候,自认为把自己知道的都学完了,就信心暴涨(阶段②)----这多像当年小学五年级的我,学了整数、小数、分数,实在想不到数学还有什么没学过的。显然,学习工业工程的这位读者就处于这个阶段。
然后就进入实践,或者继续学习。已知的越多,未知的也就越多,发现还有些自己不知道的啊(阶段③)。这时候信心开始动摇。于是就进一步研究。越是深究,越是发现更多的未知。绝望就开始如潮水般涌来,甚至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觉得这辈子都搞不懂了(阶段④)。
达克效应
出处:这是达克效应的一个变种,我在@流水白菜的博客上偶然看到。六阶段是我加上的。
熬上一段时间后,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发现自己又开始有点明白了,这就到了阶段⑤。慢慢地,知识和经验继续积累,信心继续在恢复,你会认识到,看上去都是些很简单的问题,并没有你所期待的简单答案,因为相信我,这玩意很复杂(阶段⑥)。
而让我焦灼的呢,就是微信里不时蹦出个读者的问题,就那么随意的几个字,一看就是处于阶段①。我知道没有简单的答案,如果硬是给他个简单答案,我敢肯定不会解决他的问题,甚至误导,因为他不可能理解那简单答案后的各种假设和背景信息......
当然,最可恨的是那些一知半解者,有些人甚至在成建制的企业待过,大致见过事儿该怎么做,算是吃过猪肉,见过猪跑,但不知道猪为什么要那样跑(阶段②)。一看这讲的东西,没有一个名词是自己没听过的,就习惯性地吹毛求疵,给你差评。这些人长期处于"我无所不知"阶段,属于knowing just enough to be dangerous:一知半解,足以惹祸;难堪大任,最为危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