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需求的驱动因素很多。最直观的就是气候,比如一年有四季,会对服装、食品、用电量等带来季节性的需求变动。冬季天气冷,流感多,病人就多,对医药的需求高;夏季是生长茂盛季,虫害也多,对农药的需求量就大,这都是季节性需求。
不过季节性不一定非得要一年:一天、一周、一个月,甚至一个小时,一分钟,都可能呈现"季节性"。比如你开个餐馆,中午生意少,晚上生意多,这是一天的季节性。在美国,餐馆周五、周六晚上生意一般最忙,而周二的晚上一般最闲(这也是很多餐馆周二有Happy Hour优惠的原因),这是一周内的季节性。
有些电商也有类似的"季节性",不过跟餐馆的周期性正好相反。我在分析一个跨境电商在北美的业务时,发现周末的时候,大家更可能出去逛街吃饭,没多少人在网购;周二的时候,更多人窝在家里不出去,你会发现网购的量会更高,一周内的需求呈现季节性。
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很多人为制造的季节性。比如每年的秋季开学,会给文具、校服、书包等带来季节性需求;每年的春节、圣诞节、感恩节,会给交通、零售等行业带来季节性需求。至于电商的六一八、双十一, 更是人为制造的季节性"大餐",显著加剧了需求的波动性。
预测季节性需求,首先要应对的是季节究竟如何切分,初学者的常见误区就是切分太细。
比如,我曾遇到一个实践者,她把每年的需求切分成52周,也就是52"季"。想想看,把去年的52周跟前年、大前年甚至更久的52周一一对齐,计算每周的"季节指数";有些年是52周,有些年是53周,最后一周不满,这复杂度可够大。
切分越细,"杂音"的成分就越多,越可能出现极端值,显著影响到模型的优化和预测准确度。切分太细时,本来存在的季节性可能反倒看不出来了。
那究竟该切分到什么颗粒度呢,这跟需求预测要解决的问题有关。
如果你在新零售行业,每天要给门店补货;或者是个餐饮企业,每天要做后天的门店要货计划,我们就得切分到日。的确,在很多行业,一周内每天的需求高低不同,往往呈现季节性来。
如果是工业品领域,要做中长期的产能规划,决定要不要建新工厂什么的,按照季度来切分大概就够了。但如果是快消品、季节性强的行业,要计划短期的产能,则更可能需要按月来切分。对于月末冲量、季末冲量的企业,每月、每季会呈现一定的"季节性",那么我们可能得切分到周来对付月末冲量,切分到月来应对季末冲量。
还有很多细节,比如每周从周一还是周日开始;每周只算工作日,还是周末也算上,都要统一。按月切分,每个月的天数、工作天数可能不同----31天的月份销量一般要比29天的高,有五个星期五的月份,餐馆的营收可能更高。有些节假日今年落入第46周,去年落入第45周,都可能显著影响需求。这些情况下,需求都可能要做归一化处理。
此外,究竟用什么日历,也显著影响季节性需求的预测。
在季节性模型中,我们一般用的是阳历。但很多活动跟农历有关。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每年都可能分布到不同的阳历月份。如果需求的季节性是由这些农历节日驱动的话,我们的日历应该围绕农历来构建。
就拿商用车来说,其销量受春节影响较大----过年后,大家一般都是信心满满,买辆新车大干一场。这种季节性应该围绕春节来划分,而每年春节的具体日期不同,落在不同的阳历月。比如2012年的春节是1月23日,2015年的是2月18日。有个企业默认春节在2月,3月份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也是生产线最忙的月份,显然是错误的假设。
这对农业相关的业务更是如此。比如你是个农药制造商,主打产品是除草剂、杀虫剂,而害虫和杂草跟着气候走。围绕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来划分日历,计算相应的季节指数,显然要比围绕阳历更靠谱。
对跨境电商来说,如果产品是针对伊斯兰教、犹太教、印度教等信徒,那么就得考虑开斋节、排灯节、犹太教新年等节日的影响。这些节日跟春节类似,在阳历日历上每年的日期、月份可能不同,可能显著影响需求预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