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新品计划,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可计划性太低,自然而然地把它推给销售、产品、市场等职能,变成拍脑袋为主了。其实不然,就如我们前文讲过的,即便是用德尔菲法做新品的初始预测,也得严格遵守"从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的计划流程,数据分析至始至终贯穿其间。
初始预测做好了,新品的滚动计划就涉及到更多的数据分析:温故而知新,新品的需求也是有很大的延续性,对已有的数据分析到位了,就能更靠谱地更新预测,至少可以避免灾难性的损失。那么多的数据分析工作,再加上一系列的预测模型(比如线性回归),数据分析能力不足者很难胜任,我们不能期望销售、市场、产品等职能来完成。
要知道,新品计划首先是计划,然后才是新品。"计划"以数据分析为特点,"新品"以职业判断为特点,数据和判断相结合,新品滚动计划才能做好。主导这个流程的,应该是计划职能,而销售、市场、产品、市场等职能呢,则是辅助判断为主。计划职能得建立和维护新产品的预测流程,制定滚动预测关键决策点,确定每个决策点的责任人等。
注意,这里说计划来主导,并不是说计划职能就得干所有的活,做所有的决策。这就如集成产品开发中,产品经理主导产品的开发和导入,并不意味着产品经理要做所有的事一样----研发在帮产品经理设计产品,营销在帮产品经理制定上市计划,供应链在制定供应计划。
就新品计划来说,上新前的各个节点,决策很可能是由计划外的职能在做;上新后,计划要着力快速、有计划地滚动计划,把最新的销售信息纳入计划,但决策很可能还是归前端的用户职能做;到了正常销售阶段,则变成计划职能驱动,滚动预测的频次也可适当降低。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不能忽视新品计划背后的数据分析,而数据分析是计划职能的核心任务。
【小贴士】新品计划本身要有计划性
新品开发和导入期间的滚动计划,你说神秘吗?一点也不神秘,凡是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在做。但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在有计划地做计划,为新品的滚动预测机制注入更多的可预见性?
缺乏正式的流程驱动,比如没有把这些决策点正式纳入新产品开发、集成供应链流程,新品的滚动计划就不得不依赖组织的能动性,而组织能力良莠不齐,就注定新品的滚动计划在调整时间、调整频次、调整幅度上充满随意性。
比如在一个电商企业,以前是销售经理兼职新品预测,虽说是上新2周后调整一次预测,但一忙常常拖到3周、4周后,进一步压缩了供应链的响应时间。要么就是疯狂调整,昨天给供应商补单,今天又在补,供应商看到的是一张又一张的小订单,增加了执行难度和运营成本。
计划行为本身要有计划性。在众多职能中,谁最有计划性?计划职能(财务也是,不过财务不大介入产品的需求预测)。在建制完善的企业,计划一般会有固定的日历,比如哪一天做什么,由谁做,什么时候到期,都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新品计划,这就是让计划人员来主导,包括新品开发和导入期。
比如在一个案例企业,计划主导的新品滚动计划机制下,专职计划人员每周一汇总、分析上周的销售情况,调整基准预测,发送给销售、产品管理帮助判断;周二得到销售、产品经理的回复,更新需求预测,发送给采购执行;周三供应商已经拿到订单,开始执行。这改善了预测的时效性,增加了计划行为的可预见性,是有计划地做计划的关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