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北美的工业界导师写过一本书,是关于通过谈判降价、精益降本和价值工程/价值分析来全面控制产品的成本。有一段时间,他有意把这套方法论介绍到国内去,因为他访问过一些本土企业后,认识到这些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有很大潜力可挖。我告诉他,不管是在技术还是管理上,本土企业都认为跟欧美企业的差距挺大;唯独这成本控制,本土企业向来是自信满满:如果成本控制做得不好,我们怎么会是低成本国家呢?美国人来教本土企业降本,那还不是在关公面前耍大刀?不信,看看IBM、埃森哲、科尔尼等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在中国接过几个成本控制的项目?
April 2014 归档
这几年我去很多国企、央企,培训他们的采购和供应链部门。所到之处,听到的抱怨大都一样:招投标制度就如紧箍咒,碍手碍脚,束缚人。有些人能理解,招投标虽然不完美,但对公共采购来说,文明国家都在用这一套,可以说是必要之恶(necessary evil);另一些人则把问题都往招投标上推,采购做不好,似乎都是招投标的错。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小时候上学,有些孩子成绩不好,就抱怨父母,说都是因为放学后你们让他干着干那。言下之意是,如果让他啥都不干,他自然能学习好。不过他们没注意到,邻居家的小孩虽说啥也不干,但成绩也没好到哪里去。
就如高考,公共采购的招投标制度虽说问题一大堆,但很难找出一个更好的制度来替代。我承认这制度不完善,也不想为招投标辩护。但是,我想问两个问题:(1)为什么都是国企、央企,同样的行业,同样戴着招投标的脚镣,有些企业的采购比别的企业做地好?(2)非国有企业没有招投标制度的约束,按理说应该是山清海晏,采购为什么面对的仍旧是一地鸡毛,供应商的质量、交期、成本问题多多,摁下葫芦起了瓢?
在很多行业,70%左右的产品成本由设计阶段决定,70%左右的产品成本来自供应商。这两个70%处于不同的时段,看上去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前者是产品设计的结果,后者是生产工艺设计的结果,而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历来就分不开,应该紧密配合,协同优化。能否处理好这两个70%的搭接,决定了公司能否设计、制造出优秀的产品,也决定了公司的命运。
在很多国家,政府是最大的买方,而且"钱多、人傻",或者说花纳税人的钱不心疼,容易成为冤大头。例如有人大代表就质疑:为什么政府公共采购的价格高?网上在说,80%的情况下,公共采购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其实政府除了"钱多、人傻",容易被蒙,以及腐败等因素外,公共采购过程繁文缛节,系统地增加了企业与之做生意的成本,也导致了公共采购的高价格。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