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分类中的最新日记

这是我的第5本书,跟其他书啥关系

| 评论(1)

自2012年以来,算上这本,我共写了5本书。这五本书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探讨供应链管理,相互之间可以说是独立,但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简单说明一下。

我想写本什么样的书

| 评论(1)

微信图片_20190301070349.jpg

2005年,我开始写"供应链管理专栏"(www.scm-blog.com),到现在已经14个年头了。先后写了600多篇文章,长短不一,讲的都是些供应链实践中的事。"供应链管理专栏"也成长为备受欢迎的专业网站,如果你百度或谷歌"供应链管理"的话,这个网站会在第一页出现。对于一个没有做过任何推广的网站,这完全是千百万读者频繁访问的结果。

我回答不了的问题

| 评论(2)

十几年来,我接到过很多读者的问题,大多是关于供应链管理或者职业发展。我很喜欢这些问题。老实地说,我从这些问题中学到的,远比提问者要多得多。不过,有几类问题我没法有效回答,所以这里一并解释。

2018这一年

| 评论(1)

2018年是特殊的一年。我很高兴我仍旧是个作者,没有变成生意人,主要表现在下面3个方面。

1.png

供应链的大多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执行没做到,实质上是计划没想到。客户交付差,库存周转慢,运营成本高,问题虽然看上去各不相同,但解决方案都很一致:供应链的三道防线。无论是生产制造业,还是零售、电商、服务业,莫不如此。

这是程晓华先生为我的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写的推荐序。

2016年5月,我的新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面世了。自出版以来,就与我的第一本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一道,占据供应链管理畅销榜的前两位。这里是我自己写的序,在此与大家分享。

车联网、电商和传统制造业的供应链

| 评论(2)

车联网、电商和传统制造业,看上去是那么不同,但采购和供应链面临的根本问题却非常一致。电商的"两头难"、车联网企业的从1N、传统制造业的采购增值,解决方案都可在供应链管理上找到答案。

"供应链管理专栏"在百度首页

| 评论(3)

谢谢大家的厚爱,"供应链管理专栏"(www.scm-blog.com)在百度搜索中最近一直出现在首页。

当你百度"供应链管理"时,第一页的最上面是广告,接下来排在第三的就是"供应链管理专栏"(截图见后)。这主要得益于两点:(1)阅读量(7月份做统计,每年有230多万的点击量);(2)发表文章的数量和频率(现在有约400篇文章,仍以每周1到2篇的速度增加)。谢谢大家的厚爱。这是我的专栏,也是大家的专栏。欢迎推荐给更多的朋友,让更多的人受益。谢谢。刘宝红,2014年8月7日与硅谷

写作就如呕吐

| 评论(4)

上周去参加Guy Kawasaki的讲座,内容是如何成为一个作家、出版家和创业家。Guy出生在夏威夷,是日裔。他在硅谷是个传奇式人物,原来是苹果的首席风险投资家,后创立了一个风险基金,还有一个叫Alltop的网站。这些在硅谷也不算什么,但值得称道的是,他还写了12本书,包括几本畅销书,成为一个thought leader,影响着千百万人。他在讲座上讲到,写作就如呕吐,挺有借鉴意义。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自从1月下旬面世以来,在当当网连月居运营管理类畅销榜榜首。前两天跟出版社联系,他们说已经重印了,确保供应不会中断。很高兴,非常感谢大家的厚爱。

看过这个排行榜的朋友或许会注意到,排行前10的书籍中,8本为翻译或者编著;在前20中,只有4本标着"著"。"编著"也有很大的价值,但与"著"的区分很大。一个国家,不能光靠东拼西凑别人的东西、只做"拿来主义"。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我们自主创造知识产权的缺失。
我看到很多读者的留言、Email,表扬的、批评的,都很中肯。如果感兴趣的话,请到网上,共享你的读后感,分析该书的优缺点,一方面帮助更多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此书,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再版时提供宝贵的修改意见。
这里是本书在当当网的链接。这里是卓越网的链接

快速换模

| 评论(9)

精益生产上有一个概念,叫快速换模,也叫快速换产,由丰田汽车率先导入,旨在大幅降低生产模具的转换时间,很快从生产一种产品转换到生产另一种产品。对于非生产环境,同样有切换的问题。例如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从一个项目切换到另一个项目等。人在办公室里,很多时间都花在切换过程中。例如刚到办公室,查邮件、看新闻、喝茶,半个小时就过去了。开完会,回到座位,又是一个类似的启动过程,一二十分钟就没了。刚深入一件事,突然电话铃响了,打断几分钟,重新启动又是成十分钟。白领的一天其实都被打成碎片,能否很快切换并进入状态,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我的书

| 评论(47)

书名已定,《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

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现可在卓越网上预订,点击此处
谢谢大家的厚爱。从07年到12年,断断续续四五年。原想是很容易写的一本书,谁知竟这么难产。

分析和直觉

| 暂无评论

这是针对规划职能写的,但也有其广义,适用于多种职能。感兴趣的继续阅读

征集书名:几个选项

| 评论(61)

谢谢大家踊跃出谋划策。这里有几个选项,请大家评定优劣。如有新的建议,请不吝告知。

供应链管理专栏:一个实践者的手记
供应链管理专栏:一个实践者的札记
供应链管理专栏:实践的智慧
如留言请点击此处。如电邮请发邮件到bob.liu#ChinaSCservices.com(用@代替#)。多谢。

征集书名

| 评论(20)

我的书也整理得差不多了,主要是在"供应链管理专栏"的基础上深化而成。语言风格与"供应链管理专栏"非常一致。结构灵活,由一系列文章和案例组成,相互独立但又有机组合,适于跟大家一样忙的职业人士阅读。

这本书从开始就是大家的书。没有各位读者的反馈和鼓励,我不可能写成这么多文章,自然就不会结集出版了。既然这baby是大家的baby,那就由大家来给取个名字。请留言或发Email给我,先行谢过。
书的暂定名、目录和前言见附件
如欲留言请点击留言,如欲发Email请电邮bob.liu#ChinaSCservices.com (用@取代#)。

都是老问题

| 评论(8)

几年来,屡屡有人问起供应链管理的影响,言下之意是都供应链管理时代了,是不是该"咸与维新",天下大同,商业游戏规则得重写,供求关系得重新洗牌,单赢变双赢。实际上,困扰工业界的仍然是多年的老问题,例如"牛鞭效应"、供求关系、积压与短缺等。就拿双赢来说,经济环境优裕、人人有得赚的时候,双赢好说;一旦眼前的骨头就那么一根,有了黄狗的就没有黑狗的时候,上演的八成还是弱肉强食的老戏。

百度搜索结果

| 评论(15)

昨天到百度上去搜索"供应链管理",发现本网站在搜索结果中列第五。排在前面的四个看上去大都是付费广告。

"供应链管理专栏"的排位能那么高,全靠点击量和内容的专业性,包括文章本身和留言的质量。

我想该网站还可以做得更好,让更多的人受益,如果能在下面几个方面得到大家的帮助的话:

上海座谈

| 评论(11)

我计划在7月份回国,先到上海,再到深圳(或东莞),然后到北京。

感谢"采购沙龙"、MFG.com、中国采购与物流管理联合会等的邀请和帮助,我将在上述三个城市参加他们主办的交流座谈会,与大家探讨采购与供应管理在美国的发展和现状。届时还有多位同仁就多个主题做精彩演讲。如果感兴趣的话,请参加。详细内容见下文及海报

我想写本什么样的书

| 评论(35)

最近一直在整理案例和几年来写的文章,想写成一本书,一本比较别致的书,讲供应链和供应商管理。进展挺快,已经整理了近十个案例,两三万字,二三十页。算是开了个头。不过也花了两三个月,100多个小时了。

我想不为写书而写书。我在工业界做事,不想做学者,用不着评职称,写书、写文章纯属兴趣。就如我在程晓华先生的书的书评中所说,写书也不是因为经济因素:投资回报太低。而且一旦带上功利,写的东西就不自然,就如给鸟儿的翅膀系上黄金。

书评:《制造业库存控制技巧》

| 评论(15)

专卖店难开,只卖一种品牌、型号的专卖店更难开。这得对自己的产品有十足的信心才行。供应链管理行业,程晓华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开专卖店的人:不管是培训还是咨询,他只做库存控制,而且只做生产制造业的库存控制。供应链管理这么热火,自我标榜啥都能对付的供应链专家满英特网都是。像程先生这样专心致志的人,前后成十年浸淫在生产制造行业,钻研库存控制理论,解决库存控制问题,身体力行,写文章,做培训,写书,不多。这不,十年面壁终破壁,程先生的《制造业库存控制技巧》终于面世了。

2007这一年

| 评论(15)

不知不觉中,供应链管理专栏在2007年的点击数逼近60万,硅谷客也超过40万。100万的点击数意味着读者有100万次的机会接受我的影响,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这也是实现我影响100万人的目标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为什么写"供应链管理"博客?

| 评论(28)

设立一个关于供应链管理的专栏的念头由来已久。在2005年前半年,我就开始断断续续写文章,保持一周一篇的速度,把自己过去几年积累的知识、经验总结下来。很多经验都是在失败中得到,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的。同类的错误可不必再犯。同类的经验可不必再从头去积累。

读者调查

| 评论(109)

这个专栏已开通半年,我写的文章超过100篇,读者超过10000,但有联系的,不管是通过电子邮件还是在专栏问答,仅在100左右,占整个读者群的1%左右。

我想了解一下99%的读者的情况。做个个人简介吧。告诉我你做什么、在什么城市、什么行业/公司、是什么年龄段、采购什么产品(如果你是采购的话)、采购额有多少等。也告诉我你工作中最头痛的一件事。如果你不原意透漏相关信息,请不要勉强。如果你想继续做个隐形读者,我也不勉强。只要我的文章能对你有正面影响,我就很高兴。

请点击"读者评论"留言。大家竞赛一下,看能有多少简介。

【笔者注】不知不觉中,已经有近100人留言。不难看出,读者群非常广泛、年轻、学历高。不出十年,这些人中的不少人将步入公司中高级管理层。我希望本专栏能给大家带来正面影响,从而提高未来国内的供应链管理。对那些留言的,我想表达衷心的感谢。同时,希望更多的朋友介绍自己。
2008年1月26日。

畅销专著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igh cost, high inventory, heavy asset solutions

畅销经典

  •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最近评论

  • 文一清: 老师的现场培训课可以多弄一些城市啊 就上海深圳太少了 详细>>
  • 刘宝红: 这里的问题是供应商早期介入了,采购没有。一个两个工程师这么做,可能是那一两个人的问题。一帮工程师都那么做,往往是因为有能力短板,不是工程师的,而是采购的:采购要么没能力,要么没资源,在供应商早期介入上没法增加价值,工程师就自己来对付。我写过专门的文章解释这些。 详细>>
  • 徐培君 Carina: 非常感谢Bob对于“供应商早起介入”,这个话题的探索… 首先,在实际的工作经验中,非常赞同您从底层逻辑出发提出了“设计意愿&设计能力”的两个纬度考量,特别对于高技术新颖的市场这点尤为关键,并通过日本企业的一些成功经验来论证其观点. 作为供应链采购人员,想从实际遇到的问题和您把话题往下衍生一下,如有不恰当之处,望指出: 问题:在一个新领域(数字化算法),由于很多R&D人员就是了解到“设计能力”本身欠缺,故直接采取主动进行“前期供应商接洽”,并美其名曰“沟通更有效率”,从而结果是“寻源”可以技术部门自己完成,采购成为了“走流程,摆样子”,同时由于特殊时期,高级管理层都“默许”;而对于此时“采购人员”特别被动,对于此“怪像”,您怎么看? 详细>>
  • 刘宝红: 这关键是你有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 详细>>
  • Kate: 刘老师,您好!本人在制造业名企有4年订单交付的工作经验,目前有另一家制造业的采购机会,但因为我缺乏采购经验,提供给我的机会是间接采购岗位。目前间接采购岗位都是大型企业才会配置或重视。不知道您对这个岗位的发展有什么看法?是否值得转变岗位? 翻看您之前在17年的回复如下,请问现在还是保持同样的看法吗?谢谢! // 生产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越来越低,服务业的比例会大幅上升,如果中国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下去的话。所以,对于间接采购的需求会增加。这也是美国现今的情况。 详细>>
  • 刘宝红: 我对CSCP没有切身经历,也没详细研究过,抱歉。 详细>>
  • 杨俊帅: 刘老师您好,我目前在一家集团公司做供应链经理,之所以是做到这个职位,是靠自己一步一步学习和总结,当然您的图书我一本都没有落下,为了之后更好的在供应链管理上有所发展,我一直在考虑职业认证的事情,之前您在树种提到过几种认证,我也做了了解,在了解过程中看到了一个您没有提及的“cscp”想听一下您的看法。 详细>>
  • amber: 中间那段货比三家简直一模一样,我要怎么样让我们的领导不经意看到这篇文章呢? 详细>>
  • 陈铁: 刘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汽车零件供应商的物料计划员(PMC)。 近期拜读了您的四本著作,深有感触。从业6年来,总的感觉就是客户的需求把握不准,一个项目EOP后,库存总是一大堆,而量产时有时产能跟不上,存在断线风险。很是苦恼! 详细>>
  • 刘宝红: 任何差异化都有成本。如果差异化带来的好处没法抵消成本,不赚钱的话,这就不是股东希望的差异化。 详细>>

关于此归档

这里是分类关于作者中的最新日记。

上一个分类读书笔记

下一个分类案例分析

首页归档页可以看到最新的日记和所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