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现场公开课(第509-518期)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1天)上海(3/12,周三);深圳(3/19,周三)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1天)上海(3/13,周四);深圳(3/20,周四)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3天)上海(3/14-3/16,周五、六、日);深圳(3/21-3/23,周五、六、日)

详情请垂询助手吴珍桢:177 2795 9069(微信同)。

这是我的第5本书,跟其他书啥关系

| 评论(1)

自2012年以来,算上这本,我共写了5本书。这五本书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探讨供应链管理,相互之间可以说是独立,但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简单说明一下。

先说蓝皮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从公司层面着眼,为供应链绩效的改进提供了整体框架,那就是前端防杂,后端减重,中间治乱。前端防杂,就是通过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来降低产品的复杂度,提高供应链的规模效益;后端减重,就是通过选好、管好供应商,更多地利用市场资源,而不是自己建工厂,陷入重资产、低回报的困境;中间治乱,就是构建供应链的三道防线,做好需求预测、库存计划和供应链执行。三管齐下,供应链与研发、营销紧密合作,才能把供应链的整体成本降下来、速度做上去。

蓝皮书也是这5本书的整体框架,旨在应对本土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那就是生意越做越多,钱越赚越少;或者说账面上赚了,都赚进库存了。对于框架里面的具体措施,建议阅读其余几本书。比如如何选好、管好供应商,应对"后端减重",红皮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写得最详细;对于如何"中间治乱",改善整体的计划体系,可以阅读绿皮书《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与赵玲合著)。

如果想对供应链有个整体了解,建议从读红皮书开始,特别是其中的第一部分。感谢读者厚爱,这本书从2012年出版以来,在京东和当当上一直是供应链管理门类的畅销榜第一。虽然书名中有"采购"二字,却是从供应链的角度阐述的。到现在为止,《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已经写到第3版,先后几十次重印。

红皮书分三大部分,从大到小,从全局到局部,阐述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第一部分是供应链的全局观----局部优化不是供应链管理,跨职能协作下的全局优化是;第二部分是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供应商和供应链只有一字之差,是供应商在做供应链的大部分增值活动,选好、管好供应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项核心任务;第三部分谈到"大采购"的职能建设----采购表面上在花公司百分之七八十的钱,实际上是通过选择和管理供应商,对百分之七八十的供应链增值活动负责。

如果对计划体系的改进感兴趣,可读我的绿皮书《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与赵玲合著)。计划是供应链的引擎:计划想不到,供应链执行就很难做到;即便做到了,也是以高昂的成本、库存、产能为代价。这就是为什么在5本书中,有两本是专门应对计划问题。

绿皮书着力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其一,所有的预测都是错的,如何做到"从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制定一个准确度最高的错误的预测?这是供应链的第一道防线。其二,预测错了,如何客观量化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以设定合理的安全库存,少花钱多办事?这是供应链的第二道防线。其三,需求预测不准确,安全库存不够用,计划的先天不足需要执行来弥补,那就是赶工加急,驱动供应链和供应商快速响应。这是供应链的第三道防线。三道防线建好了,整体交付就会提高,整体库存也会降低。

整体而言,计划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绿皮书主要从七分管理的角度出发,推动销售和运营的跨职能协作,让有数据的职能出数据,有判断的职能出判断,关键是打通销售与运营的协作流程,企业的主干流程之一。绿皮书虽然涉及到"三分技术",比如安全库存、再订货点的设置,但在详细的预测模型、预测方法、新产品的计划方面涉猎较少。这就是为什么我写了现在这本青皮书:《需求预测和库存计划:一个实践者的角度》。

顺便介绍一下黄皮书《供应链管理:实践者的专家之路》。这本书侧重供应链人士的职业发展,很多地方能看到我在硅谷十多年职业生涯的影子,那些受苦受难但也迅速成长的日子。黄皮书的核心是职业发展模型,即从无知到有知,再到真正的有知----刚出校门我们一无所知,无知无畏;工作几年后大概知道事情是怎么做了,但限于粗放的管理环境,所学到的往往是有局限性的;到最后,提高总结,才能达到真正有知。如果您处于职业起步阶段,或者是干了十年八年活儿,想在供应链管理上更上层楼,可以看这本书。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整体,很多概念是没法割裂的,所以在几本书中都有出现。另外,不是所有的读者都会读所有的书,所以我想尽力让每本书独立成体系,就不得不把一些供应链的共性话题都纳入。基于同样的原因,有些案例会重复出现,不过是从不同角度、 不同深度来分析。如果您已经看过了,可以当成温习的机会。毕竟,很多东西很难看一遍就能掌握,这就如我们做同样的工作,两三年来重复几十次,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这5本书都不是教科书,目的不是给大家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框架[1]。这些书都是实践者写就,写给实践者看的,所以在用语方面,我尽量避免干巴巴的学究口吻,以增加可读性;在行文方面,我尽量地做到精干,但拖沓、啰嗦之处还是在所难免。这绝对不是凑字数----这些年我写了六七百篇文章,最不缺的就是字数;而是因为我没有能力和时间,把这些内容更完美地整合。

要知道,写书的过程就如蒸馒头揉面,一边发一边揉,揉的速度往往赶不上发的速度:对很多问题,我还一直处于探索、学习的过程,不断会纳入的新知识、新方法;做加法的结果是,书的内容一直在膨胀,这本书太长了,"揉"不动了,那就"揪下一块",再和点新面,写成另一本书;如此这般,直到穷途末路,江郎才尽----穷途末路是好事,表明我们达到了至高境界,可喜可贺,不过我离这还远着呢。

就您看到的这本书而言,我准备了一年,写了一年,不断地打散重组,先后四易其稿,一路写到23万字,又一路压缩到17万字。还是不满意,也就只好将就着先推出,在后续版本中迭代完善了。大家有任何建议,欢迎直接联系我,或者在"微信读书"、京东、当当上留言。是的,我的确看那些留言,特别在再版或新写一本书的时候。虽然"严肃的作家不取悦读者"(北岛语),我还是很在乎读者的感受,希望写出更多大家喜欢的书和文章来。

对于我的前4本书,我非常喜欢"微信读书"上那些中肯而富于建设性的留言,不苛求,不偏见,但一针见血,对于后续版本的改进很有帮助。那是些真正的读者,他们干过活,吃过苦,受过罪,深知读一本书是为学到一点两点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吹毛求疵,评头论足。我在这里一并谢过,并为拥有这样的读者而由衷地高兴


[1]对于教科书,我有个清单(有些书比较老,但很经典),大家可以到我的网站(www.scm-blog.com),搜索"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书籍"。

25年3月供应链系列现场公开课

围绕我的系列畅销书,我设计了系列精品课程,2025年3月份(第509期-518期培训)正在报名。


  1.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1天)上海(3/12,周三);深圳(3/19,周三)
  2.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1天)上海(3/13,周四);深圳(3/20,周四)
  3.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3天)上海(3/14-3/16,周五、六、日);深圳(3/21-3/23,周五、六、日)

更多信息请点击链接,报名详情咨询请联系我的助手吴珍桢:177 2795 9069(微信同),电邮[email protected]

我有微博、微信(scm-blog),也在LinkedIn上,欢迎加我,随时沟通。更多联系信息见此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文章:wwwscm-blogcom

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文章:wwwscm-blogcom

评论(1)

老师的五本书我都买了,读了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很多知识点自己在工作中撞南墙得到的经验,老师的书中都能读到。也许真的是纸上读来终觉浅,但当有了生活阅历后,再次读到这样的内容会有更深的理解和共鸣。
程晓华老师的三本书我也买了,交叉着学习~
多嘴依据,您网站上的资源链接“程晓华制造业库存控制研究室”点开是个澳门赌博网站了,应该是超链接失效了,需要维护下。

评论

畅销专著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igh cost, high inventory, heavy asset solutions

畅销经典

  •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最近评论

  • RUF Lau: 老师的五本书我都买了,读了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很多知识点自己在工作中撞南墙得到的经验,老师的书中都能读到。也许真的是纸上读来终觉浅,但当有了生活阅历后,再次读到这样的内容会有更深的理解和共鸣。 程晓华老师的三本书我也买了,交叉着学习~ 多嘴依据,您网站上的资源链接“程晓华制造业库存控制研究室”点开是个澳门赌博网站了,应该是超链接失效了,需要维护下。 详细>>

关于此日记

此日记由 刘宝红 发表于 2020-07-24 02:02July 24, 2020 2:02 AM

此Blog上的上一篇日记从药典到药方:我对案例的一些想法

此Blog上的下一篇日记为什么能预测:延续性和相关性

首页归档页可以看到最新的日记和所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