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010 归档

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

| 评论(12)

海尔作为国内第一品牌,一直在经营理念上领先同行。他们在创造新理念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新词,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就是其中一个。

说得是零库存,其实不是零库存。因为不管是成品、半成品、在途库存还是原材料,在一条供应链里,总会有这些库存。但是,管理得当,却可以大幅度降低这些库存。这就是零库存的初衷。

99.99999%和0.000001%

| 评论(20)

我工业界的导师,一位前美国首席采购官在帮助中国公司做供应链转型。几个项目下来,也算中国通了。每次和他到北京,他远比我熟悉,因为他来去成十遭,次数比我都多。

这一天,他的老上级,也是一位前首席采购官,曾经负责三十多亿美金年销售额的公司的供应链部门,转发给他一个电子邮件,上面说中国的工资涨得很快,中国的成本优势很快就没了。
在给老上级的回复中,这位前首席采购官说,至少还得十年二十年吧。为什么?与他合作的都是国内顶级公司,其采购经理的周薪酬不过$350美金左右。就算今年增加25%,还不过是美国同行的四分之一。末了还转发电子邮件给我:你说对不对?

畅销专著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igh cost, high inventory, heavy asset solutions

畅销经典

  •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最近评论

  • 王: 库存占有公司的周转资金,特别在现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每个公司的贷款难度的加大,财务费用的增加。减少库存是公司的主要目标跟长短期的战略目标相关 详细>>
  • peter: JIT的成本转嫁上下游,觉得不是大多数企业能采取的。比较像英特尔这样的财大气粗,在行业巅峰的企业才敢这样,多数企业如果这样做,造成供应商成本增加可能会影响稳定的供应商,反过来也会影响自己的生产。而且采用这种方式也只能做到生产两端成不最低,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阶段也会存在库存。 再说模块化和标准化真的很重要,也是相辅相成的。 上面有人说模块化只是缩短了加工周期,不能减少物料存货。但是应该可以看出模块化促进生产进度本身就是加快了库存的周转,减少了物料的在库时间,库存不只但看量,还要看时间。 标准化对于采购、库存和生产来说都是利益突显,使得采购的规模效益、物料存放空间更合理、生产的简易化等等。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实行标准化,整合资源。 详细>>
  • 白员败类: 零库存管理,具有可行性,但是否合理值得怀疑。保持一定量的库存并不是基于收益的考虑,而是断货可能造成的损失。如果非得要实行零库存,那么就得计算收益和损失比。否则就是一场灾难。 如果要搞零库存管理,必须具备以下要求: 1.技术行业领先。对市场需求预测准确,产品线的稳定。 2. 企业生产应并行两根线,一根是常规库存产品的生产,另一根线是零需求生产线。相关零配件何以呼唤。一旦出现爆发性订单增长,可以吧常规生产线调过来,保持正常的生产交期。 企业把自己的生产成本转嫁给外部工厂无可厚非,但要适度,不然就涸泽而渔了。 详细>>
  • 刘宝红: 书的初稿已经写成半年多了。一直不满意。所以断断续续地修改。另外还有一本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教科书,与郭淳义博士合著,也在最后完工阶段,几个月后就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详细>>
  • 李伟超: 刘先生,最近更新的比较慢,你那本新书出来没有,名字?? 详细>>
  • Bill Wang: 受益匪淺 详细>>
  • 夏文标: 做采购的时候有思考过JIT这个问题,个人后来觉得如何控制库存的重点在于信息流与客户工厂的模式,并经过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两点在于降低库存的几个指标上作用非常大。 我主要负责电子料跟部分外协件的采购。以PCB来说,我每天做的事情大致如下: 1.查看供应商发出的库存及各类半成品库存明细。(这点是与供应商沟通之后进行协调的,这当中注意特别强调供应商虚假信息的提供,我有吃过亏。所以经常的去供应商去拿着明细表抽查抽查。) 2.查看公司内部需求明细。统计出需求数量,并三天之类所需物料数量转发供应商。协同供应商进行物流安排。 这当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很重要。 3.结合两份信息,统计出第三天的需求信息。 BY:这里有个问题要注意,就是供应商的生产周期的问题。个人测算,最合理的周转时间是1/3的生产周期,因为这样一来,品质风险等都可以适当规避。 对于模块化,这个我推行的不是很好。主要是公司的客户类型决定的。但是后期还是能够整合的机种都使用统一了。以料号来说,刚接手的时候正常是70几个PCB的料号,后来经过与RD确认后,整理到40几个。并常规机种全部统一用板。这一块供应商直接降低成本8%(也是以这个来寻求到BOSS&经理的大力支持)。 以上是当时公司信息流还未达到我的要求的情况的下操作。 个人觉得,中小企业不能跟风,如果产品销路跟公司管理理念、公司的信息化程度等,无论那个环节处理不好,就会出问题。 相关细节,可以与我讨论。 详细>>
  • Balon: Bob关于标准化和模块化的介绍很不错。赞同。 JIT的基础要有一批成熟的配套产业链。对于远离这里产业链的新兴企业,前期备一定的安全库存更容易赢得市场。然后逐步培养自己的供应链条,向JIT方向迈进。 详细>>
  • Claus: 标准化的确是好,可站在客户角度看,需求的是个性化产品……所以要么设计个经典的产品(如iphone),要么在一个标准化基础上个性化(如打印机1和打印机2同用一个打印平台,不同是2多了个扫描仪) 详细>>
  • Jerry.liu: 一直在读Bob的文章,感觉到很真切.零库存和即需即供的观点我很认同. 不论是模块化也好,还是企业内部的标准化,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竞争力.标准化做好了,能更好的服务于模块化的推进,实现模块化相对更加容易,但标准化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如果标准化做好了,不但会提高物料采购的规模优势,其他成本也会跟着下降,例如,IT系统运维费用等,当然也会提高需求的预测的准确性,进而一些其他费用也会跟着下降. 如果标准化做的不好,直接做模块化,那结果是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而且在标准化不完备的基础上直接做模块化,到底能不能降低TCO,或者说结果会不会做成一些更大的"零部件",企业不同,情况不同,结果可能也会有差异. 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工作中需要团队,企业运营中同样需要伙伴,所以就像张瑞敏先生说的一样:我们现在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带着自己的商业伙伴,供应链伙伴一起和另外一个"团队"竞争,所以我认为,那种变相将成本,风险转嫁给伙伴的做法并不会长久,这种博弈是认识转变中的一种过渡形式,伙伴间要学会"信任",要学会"融合",后面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更好的降低整个链条的成本,才能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实现成本的更强的竞争力...... 个人想法,有不妥之处,请多多见谅! 详细>>

关于此归档

这里是February 2010的所有日记,它们按照时间从新到老排序。

上一篇日记January 2010

下一篇日记March 2010

首页归档页可以看到最新的日记和所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