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现场公开课(第500-510期)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1天)上海(1/8,周三);深圳(1/15,周三)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1天)上海(1/9,周四);深圳(1/16,周四)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3天)上海(1/10-1/12,周五、六、日);深圳(1/17-1/19,周五、六、日)

详情请垂询助手党琪:182 1756 2014(微信同)。

供应商绩效管理:质量不是想当然的

| 暂无评论

常用的是百万次品率(PPM,或DPM)。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5分钱一个的螺丝钉与1万元一个的发动机所占比例一样。供应商可以通过操纵简单、低值产品的合格率来提高总体合格率。行业不同,这一指标的标准也大不相同。例如在小批量、多品种的航空、设备制造行业,百万次品率能达到3000就属是世界水平;但在大批量加工行业的零缺陷标准下,3000 PPM的供应商八成属于淘汰对象。

质量成本(Cost ofPoor Quality; COPQ)弥补了百万次品率的不足。其概念是造价不同的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影响成多也不同;同一次品,出现在供应链的不同位置,影响也不一样。例如次品发现在验货处,退回供应商要求更换即可,成本相对较低;但如果发现在生产线上,则可能导致生产线停顿,成本相当高;如果发现在客户现场,那成本可就更高了:保修、退货、丧失信誉、失去以后生意的风险等。坏在客户处,影响最大,假设权重为100;坏在公司生产线,影响相当大,假设权重为10;坏在公司验收处,影响最小,假设权重为1(当然还可以延伸到逐级供应商,但由于操作困难,仅仅是理论探讨而已)。假定向供应商采购该产品的价格为1000元,在上述三个环节各出现次品两个,总的质量成本就是222000元(100 x 1000 x2 + 10 x 1000 x 2 + 1 x 1000 x 2)。这个指标有助于促使把问题解决在源头,因为那儿的质量成本最低。

质量成本在概念上好理解,但量化比较困难。例如上例中,采购件的质量问题发现在生产车间,为什么权重为10而不是20,或者11?对质量问题接触面广、理解较深的人,例如公司高级管理层,比较容易理解质量成本的概念。但是,对整天在组装线上工作的工人而言,接触客户端不多,他们理解质量问题发生在客户处的严重影响,但说严重到权重为100倍的程度,则有点费解。

质量成本COPQ的数字很大,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元。刚开始,这确实会引起人的注意;但时间长了,大家对这一指标有了"抗药性",容易产生"数字大是大,但不真实"的想法。于是这一指标就归于平淡,甚至在一些公司不了了之。当然,话说回来,哪一个指标最终能逃脱归于平淡的命运呢?要么是绩效提高到一定地步,这一指标不再重要;要么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家操纵指标,使指标变成数字游戏,失去可信度。

质量成本COPQ因为沟通、执行上的困难而往往遭抛弃。部门利益、公司政治也是该指标流产的一大因素。例如在硅谷一个二十亿美金左右的公司,负责质量和供应链的副总裁主张拿掉这一指标,因为他觉得这个指标难以理解。探究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一指标"放大"质量问题,成为别的部门攻击他的部门的"证据"。

再比如在一个大型本土企业,质量管理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售后服务负责保修和退货,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质量,采购负责供应商来料验收质量,三个部门沟通有限,一个部门甚至接触不到另一个部门的数据,质量成本就根本没法统计。这里有信息系统的问题,例如三个部门用不同的系统;但更多的则是部门壁垒:比如一旦客户处发生质量问题,采购的第一反应就是个别化,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然不愿让客服部门进入采购系统,看到这个供应商的糟糕的来料验收记录。这是商业问题,需要通过商业手段来解决,没法通过信息技术来对付。

质量领域还有很多指标,例如样品首次通过率、质量问题重发率、最终客户退货率、保修/维修成本等。这些指标对鼓励供应商一次做对、淘汰那些积习难改的供应商都有帮助。不管什么质量指标,统计口径一致、统计标准客观,有可对比性,才能增加公司内部及供应商的认可度。

而且,质量统计不是目的。统计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表象(质量问题),发现供应商的系统、流程、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系统问题,督促整改,达到优质标准。要知道,所有的偶然,一旦发生了,一定有其必然因素。在管理粗放的企业,一旦出现质量事故,从上到下都习惯性地"偶然化"问题,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结果你知道的,那就是质量问题年年讲,月月讲,但还是三天两头地不断重复发生。

但是,谁也不能忽视质量成本的影响。拿汽车行业来说,这几年因质量问题的召回愈演愈烈。比如光2016年,在美国的就有创纪录的5320万辆车被召回[1],成本是天文数字。作为对比,同年美国的乘用车销量只有710万辆[2],不及召回数量的七分之一。对丰田来说,仅因为在刹车板上误导公众,就被美国司法部罚款12亿美金。比如纷纷扬扬的高田气囊召回案中,光美国就有4200万辆车被召回,我家的两辆车都在召回之列。

汽车行业的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有个共性,那就是都跟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有关,属于供应商质量的范畴。这并没有什么稀奇,因为供应商对大约70%的供应链增值活动负责,在外包盛行的汽车制造业更甚。产品一旦进入市场,供应商质量问题的成本就以几何数级百倍、千倍地上升。就拿高田气囊案来说,代价之高,可以高达240亿美元,足以让高田倾家荡产[3]。这不,高田在美国和日本都宣布破产保护,最终被均胜电子以15.88亿美元的代价收购,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破产案完结,高田85年的历史宣告结束[4]。

虽说全面质量管理都盛行半个多世纪了,我们今天面临的质量问题却更严峻。在我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质量、安全事故的关注度会越来越高,政府在这方面的监管也会越来越严,质量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如何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源头,只会越来越重要。但真正可怕的是,质量还是被想当然,供应商的质量在很多公司也没有被系统地管理。光依靠市场行为是没法真正解决供应质量问题的----市场行为就是换供应商,但损失已经造成了;公司必须得依赖企业行为,即健全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来督促和帮助供应商质量改进。

另外,如果质量指标仅仅是质量部门、质监人员的指标,那注定是没有出路。不乏这样的公司,质量指标只是一帮质监人员在成天摆弄,他们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别的部门没人理睬,可有可无(可千万不要上这种公司高就)。访问供应商时,也不妨探究一下他们采用什么质量指标。答案当然是有一系列的指标。那接着问他们拿着指标干什么。答案八成是指导公司决策。不要停,拿着指标分析,问生产线的工人,问高层管理,看他们是不是知道这个指标;如果知道的话,问前几个月的趋势,看看他们的理解是否一致。如果发现这些质量指标不过是质量部门的数字游戏,千万不要惊奇,因为这种供应商多得是,但却要非常小心跟他们做生意。

这种公司习惯性地假设质量不成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恰恰是质量,只不过是对质量的认识没有提到足够高度,不被正视或者不愿正视罢了。因为不能在质量和性能上脱颖而出,那就只能拼价格,拼命压价,导致整个供应链无利可图,质量更差,从而进入劣质低价、低价劣质的恶性循环。美国的通用汽车就是典型的例子。

要知道,价格没有绝对的高低,高、低都是基于一定的质量、服务假设这就如一些美国造的汽车,不管怎么压价都很难竞争过同等的日本车,原因不是美国车价格高,而是凭那质量,就不值那个价。通用汽车的营销专家们可不这么认为:销量上不去,看来我的价格还是不够低;价格定得更低,就要供应商给更多的"降本";一分钱一分货,伴随供应商更多"降本"的是更糟糕的质量;一分货一分价,质量更差,价格再低,消费者还是不愿买。这不,同等车型中,丰田、本田的价格一般都比美国车高,但美国消费者还是喜欢买日本车,因为质量好。当然,我理解在国内,日本车经常受到非议,那并不是日本车厂做不好质量,而是因为日本车厂的战略性失策,没有把最好的车卖到中国市场。

看得出,通用汽车习惯性地拿价格来解决质量问题这样的企业在国内也比比皆是。

有一次我去培训一个企业,采购团队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供应商的价格降下来。我一再解释,你们的问题不是价格高,而是质量差。不信,你们自己到公司官方微博上去看,凡是发布一个产品消息,后面就跟着千百个留言,顺着往下读,不出三个,就有消费者在吐槽质量问题,比如显示屏不亮啦,电源线断了,电池过热了什么的,从来就没看到一个读者说,你们的产品太贵了。相反,甚至有消费者留言,说他们的产品太实惠了。你还嫌供应商的价格不够低?压价太低,有些供应商都在明说,他们不做该客户的生意----出的是白菜价,想买蓝田玉。不断压价的结果是,供应商的质量更差,于是走上了通用汽车在美国的老路:以价格解决质量问题,可谓现代版的南辕北辙。

摘自《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第3版,刘宝红著。


[1] Auto recalls hit record 53.2 million in 2016,作者David Shepardson,路透社,www.autonews.com。
[2] U.S. car sales from 1951 to 2017 (in units), Statista-the portal ofstatistics, www.statista.com.
[3] Takata Puts Worst-Case Airbag Recall Costs at $24 Billion, 作者Yuki Hagiwara和 Takako Taniguchi, Bloomberg, www.bloomberg.com.
[4] 15.88亿美元!均胜电子完成高田资产收购,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破产案完结,凤凰网财经,www.finance.ifeng.com, 2018年4月13日。

25年1月供应链系列现场公开课

围绕我的系列畅销书,我设计了系列精品课程,2025年1月份(第500期-510期培训)正在报名。


  1.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1天)上海(1/8,周三);深圳(1/15,周三)
  2.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1天)上海(1/9,周四);深圳(1/16,周四)
  3.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3天)上海(1/10-1/12,周五、六、日);深圳(1/17-1/19,周五、六、日)

更多信息请点击链接,报名详情咨询请联系我的助手党琪:182 1756 2014(微信同),电邮[email protected]

我有微博、微信(scm-blog),也在LinkedIn上,欢迎加我,随时沟通。更多联系信息见此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文章:wwwscm-blogcom

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文章:wwwscm-blogcom

评论

畅销专著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igh cost, high inventory, heavy asset solutions

畅销经典

  •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关于此日记

此日记由 刘宝红 发表于 2023-10-20 02:54October 20, 2023 2:54 AM

此Blog上的上一篇日记魔鬼藏在细节中:需求历史数据的清理

此Blog上的下一篇日记供应链管理是美国"落后挨打"的产物

首页归档页可以看到最新的日记和所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