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开课还有 2 天
在周转周期里,走流程是很大一部分。就如一位名为"风子"的"供应链管理实践者"公众号读者所言:"时间的流逝往往不是出自供应商的产品生产环节,而是自家公司的信息流,从签订订单到执行订单的时间过长"。而走流程中的相当一部分事情,比如审批,在客户眼里没有价值但往往不得不做,一大根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信息化来帮助解决。
有个大型设备制造商,光需求从客户传到供应商时,走流程的时间动辄就得一个多星期:如图 1,该企业拿到客户订单后,跟销售、客服对接,确认需求、合同评审就得1到3天;评审完了,要录入ERP来驱动生产干活,就得审批,审批流程走完,两三天又过去了;录入到ERP里,转换成给供应商的采购订单,1天又没了;要花钱了,采购订单又得审批,又是1到3天;好不容易上了电子商务平台,供应商也不是随时随刻在那儿守着,如果错过了供应商上网下载的时间,这1天又损失掉了。
图 1:漫长的"走流程",系统增加了周转周期
就这样,需求信号从客户传到供应商,动辄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就过去了。从供应商到下级供应商,再到下下级供应商,这样的流程重新来过。这就是漫长的"需求探知"过程。
供应链越长,流程就越复杂,需求信息从最终客户传到最末端的供应商,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动辄就是几个星期。这也意味着周转周期增加了几个星期,相应的周转库存增加了几周。想必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生产线上要添置台设备,供应商的交期动不动就要一两个季度了。
我们这里说的走流程,从客户的角度看不增加价值,但因为涉及组织、流程和信息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精简的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公司大了,流程就如库存,原来加上去是为应对种种风险,是合理的,即便随着业务的发展,相应的风险因素已经微不足道,甚至不再存在,也很少有人愿意冒风险拿下来。所以流程只有往上增加的理,没有往下精简的份。于是,流程就越来越臃肿、越来越长,成为大公司病的一部分,自然增加了周转周期和周转库存。
走流程主要在干什么?审批。为什么要审批,为什么是上级审批下级,而不是相反?审批不是为了宣示领导的存在感;审批是确保决策的质量:上级一般工作年限更长,经验更丰富,决策的质量更高。也就是说,审批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上级比下级知道更多的信息,部分原因是职位带来的,因为级别越高,接触到的信息越多;更重要的是由于信息系统不完善,数据没法储存在系统里,就只能沉淀在人的脑子里,而级别越高的人一般年龄也越大,经验也就越丰富。
那么,减少、简化审批的一大解决方案呢,就是信息化,把信息变对称。
比如我在做计划的时候,一度有二十多个计划员,散布在全球各地。计划员每天都在花钱建库存,超过一定金额就得我来批准。想想看,那么多的计划员,每天该有多少要审批的!于是我就告诉计划员们,我是如何来审批的,比如从信息系统中抓取什么样的信息,用什么样的公式,做什么样的分析,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就批准等,只要他们按照同样的方式做决策,我就不用事先审批,而是事后审批。这样,审批走流程的时间就可以节省下来。
我之所以能够这么做,是因为信息系统相当完善,计算库存水位所需的各种数据在信息系统里都能找到,客观上降低了对经验的要求:只要用那些相同的数据,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就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做出同样好的库存计划决策来。
管理越粗放,信息化水平一般也越低,审批也就越多,审批的级别也越高。
比如在一家百亿级的国企,几万元的培训经费都得董事长审批,连CEO都没权批准。有个民营企业,也是百亿级的规模,CEO每天都得做大量的审批,其实只是走过场,每个平均连10秒时间都不到(该公司有自动办公系统,可以看得出每个审批花了多少时间)。
在一些别的企业,我也看到他们在用自动办公系统,不管审批者在什么地方,都能够通过手机来审批,这有助于缩短走流程的时间,缩短周转周期。但根本的解决方案呢,还是通过信息化让信息对称,让基层就能做好决策,消除审批的必要。
附注:我并不是说,信息化是减少审批的唯一解决方案。在企业里,管理越是粗放,职责越是不清楚,责任机制越不明显,审批也就越多,因为大家通过审批来分担责任,这些都没法简单地通过信息化来解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