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企业营收达几十亿,是行业最大的几家企业之一。他们所处的行业季节性明显,一到旺季,供应商产能不足,是个老问题。老总说,现在滴滴打车很流行,为什么不用滴滴打车的方式,在旺季的时候出较高的价格,吸引供应商合作呢?我告诉他,如果你是小公司,滴滴打车的方式或许可行;但现在是大公司了,滴滴打车没法解决你的问题。
试想想,早晨8点,上班高峰期,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跟周围千百个路人一样,你赶忙躲到街边,开始滴滴打车。假定这一带有1000辆出租车,现在有1500人在滴滴打车,你就知道,不管大家愿意出多少钱,注定有500人打不到车。为什么?总体产能不足,供应没法有效满足需求;等供应终于能够满足需求时,比如别的车从老远跑过来,雨早已经停了,你的黄花菜也凉了。
作为行业最大的几个企业,你对供方市场的产能占用率很高,季节性的产能需求就像下雨天大家都想打车,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管理供应商产能就会失灵。这时候,大家不但比金元,而且比拳头,对供应商们威逼利诱。不过现实是,你的主要竞争对手钱不比你少,拳头也不比你小,你很难把他们占掉的产能拿到----你的金元和拳头只能对付那些小竞争对手,但因为产能缺口太大,供应商们即使把小客户的业务都放弃了,还是满足不了你的需求。
这就是说,当你成为一个行业的几个老大时,就不能光靠市场机制来分配现有的资源,而得靠管理手段,确保创造足够的产能和资源。市场是只无形的手,但也有失灵的时候,尤其是在短期需求和供应严重不匹配的时候。滴滴打车是个分配机制,不是创造机制。一旦没有创造出来,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匹配时,光靠分配机制没法解决大公司的问题。
那么怎么才算有所作为呢?让我们继续拿供应商产能管理为例。
我在北美半导体设备行业多年,这个行业周期性非常明显,几年好几年差,几个月内需求变动上下30%很正常。当行业开始复苏时,供应商的产能爬坡是个大问题。作为行业里最大的几个客户,我的老东家这样的企业认识到,不能简单地依靠"滴滴打车"来分配供应商有限的产能;而是得像狮子放翻野牛一样创造产能,确保供应商准备足够的产能。
一个做法就是及早给供应商预测,并持续滚动修正,帮助供应商规划产能。预测给了供应商,以及关键的二级甚至三级供应商后,公司就每周会召开例会,评审关键供应商的产能,围绕瓶颈产能制定改进方案;采购经理们就定期、不定期访问供应商,落实产能爬坡计划。管理过供应商的人都知道,供应商啥都好谈,就是钱难谈:产能爬坡需要供应商雇人、买设备,是个花钱的事,供应商有顾虑。你有顾虑,那好,都提出来,然后能说服的说服,不行就找他们的老板,或者让我们的老板找他们的老板。实在不行,买断或部分买断产能也是一种选择。
供应链的产能计划是长周期任务,一定得由预测驱动。提供预测意味着风险,万一预测错了可怎么办?如果你是供应商的主要客户,不愿承担风险做预测,那就只能靠供应商做;而供应商离需求源更远,预测的准确度更低,能备对产能的概率只能更低,最后还是影响到采购方。在供应链上,谁处于最佳位置做某项决策,谁就应该做这个决策,承担相应的风险。否则,整体风险会更高,整体成本也是。这也是有所作为。
这后面还有大量的细节来落实,比如详细的产能分析、瓶颈确认、差距关闭计划,以及情景分析:需求预测再飙升10%、20%、30%怎么办?50%呢?很多跨国企业有强大的采购管理部门,以及技术力量雄厚的供应商开发职能,比如供应商工程师,在商务层面督促供应商改进,在技术层面帮助供应商改进,采取的就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有作为之举,也让这些企业能够更加轻资产。
我们讲这些,是因为周期性、季节性的需求是个大挑战,对供应商轻选择、重淘汰、不作为不是解决方案。正因为如此,有些企业就走上垂直整合的老路,又造成后续的重资产问题。看到企业动辄把千百万的钱投入到重资产,我总是忍不住想,如果把那些钱的很小一部分投入到采购,多雇些更有能力的经理人,让企业在供应商管理上更有作为,重资产的问题必定会小很多,整体成本也更低,整体投资回报也更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