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驯化了的动物会丧失野性一样,时间一长,垂直整合的重资产难逃劣质化的命运,从而失去竞争力。
让我们看看英特尔的例子。
在芯片制造领域,英特尔是典型的垂直整合,有自己的芯片生产设施。一个现代化的芯片大厂,投资动辄在几十亿美元,这样的大厂英特尔就有15个,固定资产之重,可想而知。英特尔60%以上的业务来自PC行业,而PC的销量自2011年达到顶峰以来,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英特尔的产能利用率问题就日益严峻,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成了大问题。
既然有富裕产能,何不给别人做代工呢?也就是说进入代工领域,跟台积电、格罗方德们竞争。这是很自然的想法,但想进入代工领域,英特尔面临的挑战就更大:技不如人。这有点费解:多少年来,英特尔一直领跑芯片制造,为什么反倒技术不如人呢?
原来象台积电这样的代工商,多年来跟各种各样的客户合作,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罪,也练就了更强的本领,成了芯片制造领域的专家,在成本、性能和交付上综合领先。英特尔呢,虽说也有几十年的芯片制造历史,但都是给自己制造,集中在CPU领域,客户单一,产品单一,工艺技术也单一,一直是"近亲繁殖",其制造能力本的市场竞争力并没有想象的强。
这清楚地体现在英特尔的制程工艺水平上。2018年,全球主要芯片代工商的工艺水平,不管是量产还是研发阶段,还是从研发转入量产,英特尔都全面处于下风,落后于台积电和三星。在半导体行业,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是三大巨头,一直走在技术的最前沿;他们都买最先进的设备,都在挑战最尖端的制造工艺,为什么英特尔会落后于台积电和三星呢?这跟英特尔的垂直整合有关。
作为垂直整合的生产制造,长期处于非充分竞争状态,即便做得不好,内部客户也不能怎么样:没有充分而持久的竞争,就没有持续改进的压力和动力,改进速度就会慢于竞争对手,这是英特尔在制造工艺上落后的一大原因。此外,英特尔的制程工艺是围绕x86 CPU优化的,长期在CPU领域"近亲繁殖",没有杂交优势,在应对低成本处理器时没有成本优势,是英特尔在工艺上落后的又一个原因[1]。
这就是英特尔在代工领域的现实:虽然是个技术公司,但在制造能力上并没有竞争力。这不,在宣布进入代工领域五六年后,英特尔益发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主要的代工客户中,只有阿尔特拉是个大客户,但没多久就被英特尔收购了[2];除此之外,很难找出第二个像样的代工客户来。
制造能力上没有竞争力,成本上也是。从竞争战略而言,英特尔历来走的是产品技术领先,靠差异化的产品卖个好价钱,而不是把工艺做到极致,靠生产与供应链取得成本优势。这种企业依靠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习惯性地把生产制造的低效转嫁给客户。对他们的生产制造来说,是地好,而不是他们种得好;所谓的制造优势,其实是在沾了研发的光,并不是说制造能力有多强。
这也是很多垂直整合的企业的共性问题:有制造能力,但没有制造优势。这些企业看上去很成功,但并不能说明其生产制造本身有多好。比如快时尚巨头ZARA在垂直整合模式下,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其生产、门店其实是在占设计的光,如果把生产制造或销售渠道单列出来的话,八成是要饿死的。
滑稽的是,英特尔的整体产能过剩,但局部产能却在短缺。
比如网上谣传,因为14纳米的产能不够,英特尔在四处找代工商,比如格罗方德和台积电、三星等[3]。地主家怎么也能没有余粮?英特尔当然把锅往"市场需求"的身上背,说需求超过预期。这借口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产能不够的时候,当然是需求高过预期。真实的原因呢,是英特尔在新世代产能投入不足,而这跟整体的产能过剩不无关系:低端产能过剩,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低,于是在最新制程的投资上也就更加谨慎,造成高端产能短缺。
早些年,芯片的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关系紧密,垂直整合模式促进两者的交互优化,设计和生产出更好的产品,产品的毛利也高,能够承担昂贵的制造业务;这些年来,芯片业趋向成熟,芯片的设计、制造和测试封装越来越独立,毛利持续下跌,昂贵的垂直整合模式受到挑战,一度引以为豪的制造能力,就成了负担。
作为英特尔的老对头,AMD从2008年就开始剥离生产制造,其芯片制造成为格罗方德的主要构成。IBM也是,费了老鼻子的劲儿,最后倒贴才把芯片制造剥离给格罗方德。英特尔还在坚持垂直整合的路,但随着行业的成熟,毛利在持续下跌,而最新工艺的晶圆厂要求的投资更大,都影响了英特尔在生产制造上的投入,势必导致制造能力的进一步劣质化。
2020年7月,英特尔终于熬不住了,宣布鉴于7纳米技术一再延迟,全面落后竞争对手台积电,考虑外包生产制造。这次地主家真的没有余粮了,貌似偶然,其实有深刻的必然。消息一出,英特尔的估价应声下跌16%,几百亿美元的市值消失了。这是令人震惊的失败,彭博社用stunning一词来形容,预示着美国芯片行业时代的结束[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