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做细了是个技术活。就连看上去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讨价还价来说,如果没有技术背景,也很难做好,因为加工一个零件,需要多少工时,车床还是铣床还是刨床,良率如何,不懂技术就很难推算出成本来。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个家电巨头,采购工程师的职责之一就是核算成本。
当然,最理想的是采购既懂商务,又懂技术、工艺和质量。但有这种能力的人,早已经不干这活儿了----他们去做更高层面的事,承担更大的责任去了。那就拆分成两个人,一个负责商务,一个负责供应商相关的技术、工艺和质量,肩并肩应对供应商相关的主要问题。这也是给采购职能建立自己的技术力量。
采购缺乏自身的技术力量,遇到供应商相关的技术、工艺问题,就不得不依靠研发团队。但问题是,不管在什么公司,研发总是一帮最忙的人,分内研发的事儿都忙不完,供应商相关的问题就只能一拖再拖,直到熬不住了才去解决。兼职就是这问题,注定没法主动、系统地解决供应商相关的技术、质量和工艺问题。
解决方案是设立全职的供应商工程师。有的公司叫采购工程师,有的叫供应商质量工程师(SQE),有的叫供应商开发工程师。不管头衔怎么称呼,这个职能的要求是熟悉生产工艺,熟悉产品设计,能有效充当公司设计与供应商之间的桥梁,促进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的交互优化。
理想的供应商工程师是复合型人才。现实中,懂技术的一般懂点工艺和质量,但懂质量的并不一定懂技术和工艺。搭建供应商工程师团队时,一将难求,种子人员从何而来?你知道,到设计部门去要,因为这些活儿一直在由设计做。那设计老总不放人,怎么办?工程师不愿来采购,又怎么办?
设计在哪个公司都是紧缺资源,人人都想让设计干这干那,人人都想去设计部门挖人。采购去挖人,设计老总当然一口回绝。为了说服设计老总放人,你可以这么解释:这些活儿现在是你的设计人员在做,与其让几十个设计兼职,不如给我一两个骨干工程师,我来围绕他们再招5到10个人,构建供应商工程师团队,把别的设计人员解放出来,相信设计老总会认真考虑的。
要注意的是,要挖就挖设计的骨干人员,而不是设计不想要的人。当然,优秀的工程师在哪里都吃香,才不愿意来采购呢----相比设计,一般公司的采购地位更低,报酬也更少。解决方案呢,就是给他钱,给他官。有时候你没法光给钱,因为工资有标准,那可通过给他更大的头衔,比如经理----头衔上去了,薪酬自然也就上去了。
对工程师来说,你在设计部,小兵一个;来到采购这边,就是经理,也是个不错的职业发展选择。当然,这样的工程师以前就在跟采购经理级这样的人合作,本来就是经理级别的人----那么强的技术背景,适当补齐一些管理和带团队的能力,在采购这边成为一个成功的经理人也不是难事。
这有点像华为早期的"按照产品流向来流动人才"。《华为研发》中提到,1992、1993那段早期岁月里,华为的新产品研发出来了,负责设计的项目经理就转到生产,负责生产;或者转到销售,负责销售;后来还有转到采购的。这有助于内部的经验传播,对销售和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顺便提及,在技术导向的企业,最强的资源一般都在产品部门。随着企业的规模增大,其余职能的短板就更加明显,从产品部门"输血"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营销驱动的企业,销售部门往往也扮演人才基地的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很多企业,采购和供应链的老总往往是来自产品、销售。
理想情况下,供应商经理和供应商工程师是兄弟关系,前者聚焦商务,后者应对质量、技术、工艺问题,一文一武,督促和帮助供应商解决问题。但在很多企业,供应商工程师扮演的是婆婆角色。也就是说,供应商工程师在监督采购,甚至出现前文所说的"只管杀,不管埋"的情况。
这问题的根源是两者的汇报关系。
在我看来,这两个职位都是采购团队的一部分。当公司的管理能力强时,这两个职位可汇报到采购部门,好处是容易形成合力,共同解决供应商相关的问题;风险是采购的力量就太强,要通过客观量化结果来约束其行为,否则可能干坏事。
如果没法客观量化结果,通过结果来约束采购,那么理性的选择就是分权制衡,相互监督。表现为供应商经理汇报到采购,供应商工程师汇报到质量。这更可能让供应商工程师成为"婆婆",虽然不理想,却是管理能力不足时的理性选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