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职能团队合作很普遍,但很多时候"团队"是真,"合作"则否。图1的杀猪小分队,图2的鬣狗分食,看上去都是"团队作业",实质上大不一样。
杀猪小分队是个小组,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明确的小组目标,那就是把这头猪杀倒,否则谁也没肉吃;(2)成员并不是平等的,小组长是屠夫(戴白袖套的那位),大家都得听屠夫的安排;(3)共同目标由小组长承担(猪没杀好,毛没拔净,首先挨骂的就是屠夫),然后分解、传递给组员。
在共同目标串联下,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内是合作关系,达到1+1>2的效果。
图1:这是小组,大家有共同的目标,是协作关系
鬣狗抢肉是个"委员会",表现在几个方面:(1)表面上有团体目标,实际上由个体目标驱动,人人都想多分一杯羹,他分得多,你就分得少;(2)成员是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目标的传递和分解;(3)个体之间互相掰手腕,强势者牺牲弱势者的利益。
在个体目标驱动下,委员会成员之间是竞争关系,互相制约,1+1<2。
你马上发现,公司里的很多小组,名义上是小组,实际上是委员会。 比如作为经理、总监,你是很多"小组"的成员,如果你有事不能去参加会议,你会派你最放心的员工代表你去;不用吩咐,你的员工都知道他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那就是看住别的职能,不要牺牲你们部门的利益。这就是典型委员会。
图2:这是委员会,每只鬣狗关注的是分得一杯羹,竞争关系
现在我们回过来,看一看采购品类管理小组。
虽说名字是小组,品类管理小组在很多公司其实是委员会:小组由技术、质量和采购的代表组成。表面上,他们有团体目标,比如提高供应商的整体绩效;实际上,团体目标没有落实到绩效考核上,驱动大家的仍旧是职能目标,比如质量对质量目标负责,采购负责价格,设计来把技术的关。
单一指标驱动下,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这样的品类小组对内难以形成供应商战略,对外难以形成合力来管理关键供应商。比如设计在性能指标驱动下,牺牲成本;质量成了采购的婆婆,监督采购在谈判降价时不要牺牲质量。大家都是单一指标驱动,博弈的结果呢,强势职能实现了其诉求,牺牲的是弱势职能的利益,就跟下面的例子一样。
在一个数亿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本压力很大。采购、质量和设计组成品类小组,选择和管理供应商。设计有目标成本,采购有采购降价,于是就"串通"起来,选择便宜供应商;便宜没好货,就坑了质量部门。质量告到老总那里,老总以为是质量的胳膊不够粗、拳头不够大,没法跟设计与采购抗衡,就让质量直接汇报给自己。
你从直觉就知道,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日常中质量跟采购、设计交涉的大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CEO哪里有精力介入到那么多的细节?企业如丛林。质量动不动告到CEO那里,那还想不想在公司里混? 这就如班主任给小朋友说,别人欺负你就告我。受欺负的孩子会告老师吗?不会:告状次数多了老师也烦,她根本没那么多时间来处理;敢告状,孩子王还不把你给折磨死,老师也没法一直跟着啊。
那么,如何约束强势职能呢?让我们继续以孩子王欺负小孩子为例来说明。
小学里,孩子王欺负小孩子,聪明的班主任会让孩子王来当班长。当了班长,孩子王理论上可以"欺负"每一个孩子,但班主任对他有"绩效"考核:从此以后班里不能有孩子哭。以前孩子王胳膊最粗,能力最强,没有相应的义务来匹配,就干坏事欺负胳膊细的孩子;现在他的能力与义务匹配了,他的行为就会理性,不会再去欺负胳膊最细的孩子。
那孩子王会去欺负谁呢?不是别的班的孩子,而是班里的孩子二王:孩子二王现在处于以前孩子王的境地,能力强却没有相应的义务来匹配。就这样,孩子王把孩子二王、三王依次"打倒",班级和平就是这么来的。
这套思路那放到品类管理小组中,就是让强势职能承担更多的指标,改变单一指标驱动的情况,把委员会做成真正的小组。能者多劳。比如设计的能力最强,那好,让质量汇报给设计,你可以随时"欺负"质量,但设计得站在老总面前解释质量问题;让设计对目标成本负责,年度降价也更多地分配给设计。
在多个表面矛盾,实则相辅相成的指标驱动下,强势职能就由外在约束变为内在约束,更加理性地顾全大局。就这样,委员会变成了小组。当然,这里的挑战呢,就是强势职能变得更强了,需要客观量化其绩效,防止权力滥用和贪腐行为。否则,我们还得继续采取分权制衡的做法,当然也得承担相应的副作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