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现场公开课(第509-518期)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1天)上海(3/12,周三);深圳(3/19,周三)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1天)上海(3/13,周四);深圳(3/20,周四)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3天)上海(3/14-3/16,周五、六、日);深圳(3/21-3/23,周五、六、日)

详情请垂询助手吴珍桢:177 2795 9069(微信同)。

供应商整合要谋求三赢

| 暂无评论

采购权集中了,集中采购就有了组织保障;需求整合了,集中采购就有了规模效益的基础。这里要讲的是供应整合,以最大化集中采购的效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供应商整合是北美供应链管理的热点之一。比如从1990年到2000年,哈雷摩托的供应商数量减半。从1995年到2000年,美洲航空公司把17000多供应商整合到2000多家。朗讯在2003年前有3000多供应商,其中最大的1000个只占采购总额的40%;经过整合,关键供应商压缩为60个,采购额占朗讯开支的80%。

但是,很多供应商整合的举措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呢,是供应商整合冲着采购的问题而去,而不是用户部门的问题。作为采购部门,整合供应商必须从内部客户诉求开始,谋求内部客户、供应商和采购的三赢,其结果才可能持久。 

让我们用两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

【案例】机械加工件的困境

 

我从商学院刚毕业,就加入硅谷的一个高科技公司管理供应商。工作开始不久,就遇到采购机械加工件的同事作报告,主题是供应商整合。这老兄的处境也够惨:区区几千万美元的采购额,却有四五十个供应商。分摊下来,对哪一个供应商也没有绝对支配权,到哪儿去要年复一年的降本?

我这同事曾经是本地的健美亚军,体格如NBA的球员,健谈如国会山的议员。他做了详尽的分析,制定合格供应商清单,把业务聚焦到有限的供应商处。一番慷慨陈词后,听者动容,但两年之后,问题如旧。症结何在?设计人员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原来,他的合格供应商清单是围绕量产要求制定的,这些供应商规模大,"船大难调头",交货速度没有小公司快。供应商的按时交货率偏重于量产,例如95%就算优秀,但迟到的5%大都是设计部门的新产品,那么对设计来说按时交货率有多差,可想而知。

设计人员告到我同事那里,同事"护犊子"(采购一般都向着供应商,因为供应商的绩效就是采购的绩效),总能找到设计的问题,比如图纸出来迟啦,规格不清楚啦,设计变更无序啦----新产品开发难免试错,要找工程师们的错那还不容易!这老兄还特别好胜,你跟他争辩,他如果不赢的话,就会一直跟你争下去。工程师们嘴巴笨,"讲理"当然讲不过我这同事,就"拿脚投票",以各种借口采用非合格供应商。

合格清单外的供应商为拉生意,就刻意满足设计人员的要求----谁不愿为几十亿美元的大企业做事呢。这不,新产品就这样开发出来了,隔墙扔过来,转入量产,上了我这同事的雷达----这老兄平日聚焦量产阶段,因为降本、交付、质量等指标都是围绕量产设置的。咦,怎么多了个新供应商?不用问就知道是设计人员导入的。我这同事就开始转厂,把图纸、规格发给合格清单上的供应商处,让它们报价。

这导致一系列问题。

第一,给合格供应商错误的信号,即"你用不着支持新产品开发,等量产时把铅笔削得尖尖的,报个好价,这生意就是你的了"。想想看,新产品开发又累又苦,量小不赚钱;量产时还要二次发标,这生意到谁家还不知道,难怪合格供应商不愿意支持呢。

第二,非合格供应商费时费力,支持了新产品开发,就是寄希望量产后连本带利赚回来。现在好不容易量产了,煮熟的鸭子却飞了,那下次设计人员打电话过来,这供应商还会接吗?而设计人员也就只得再找"愿者上钩"的供应商,开始下一轮的游戏。 

第三,量产后,并不是所有的零件都能转厂。没被转厂的那些零件往往量小货杂,生产难度大,就成了非合格供应商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日后的质量、交货问题埋下伏笔。而供应商的数量呢,也就在这一轮又一轮的游戏中膨胀。

我这同事焦头烂额,不是生产线断料,就是供应商质量问题,三天两头在救火和骂人中度过。先是骂供应商,自然是那些非合格供应商:说好上周五就送来的货,都迟到一周了,还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送来了,还是次品,你们会不会做生意?然后是骂设计:合格供应商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0%,你们还到处找非合格供应商,居心何在?唯独不骂他自己,因为在他看来,所有的真理都掌握在他手里。

【案例】钣金加工件的新思路

 

当时我管理钣金,一开始也存在上面案例的问题,因为以前钣金和机械加工件是一起的。鉴于机械加工件的问题,我就采取了一系列不同的做法:(1)设立新产品按时交货率,要求供应商不得低于90%,以满足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人员的需要;(2)明确规定,任何零件,多家询价,阶梯报价(比如每次采购1件、3件、5件、20件、100件,单价分别是多少),重要的是一次发标,意味着如果不支持新产品开发,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供应商就得不到任何新生意。

这下合格供应商们慌了,因为不再是以前的"不管别的供应商怎么争,到了量产还归我们",于是纷纷划分专门生产设备、安排专人来支持新产品开发。这对它们也没多少额外成本:经济低迷,它们的产能利用率连50%都不到,划出来一些设备,指派专人支持新产品开发也没多少额外成本。这个人的全职工作就是等着电话铃响----我们的工程师一有需求,二十分钟后,这老兄已经到了工程师的办公室,各种要求当面讲清,图纸、规格交割完毕;半个小时后,机床已经启动了;没多久,样品已经打好,亲自送给工程师了。

刚开始,新产品的按时交货率都很低,那就让供应商做根源分析,采取改进措施。你统计什么,你就得到什么;你想得到什么,那你就统计什么。几个月下来,新产品的按时交付稳步提高到90%以上,有些供应商甚至达到100%,内部用户的满意度大增,给采购的压力就小多了。

设计人员得到他们想要的,自然就用不着冒着贪腐嫌疑、质量风险去找非合格供应商;合格供应商一次招标就获得生意,不用担心自己辛辛苦苦开发好的产品,却在二次招标中流入竞争对手,这增加了业务的确定性;采购人员通过多家询价确保价格合理,并且确保新生意流入合格供应商,采购额越来越集中,对供应商的管控力度也是。

供应商整合的终极目标是三赢:内部客户要得到他们想要的,供应商要有更多的生意,采购要获取规模优势和更低的价格。内部用户不满意,就会想方设法导入新的供应商;供应商不满意,供应绩效不保,客观上决定了需要更多新供应商;采购拿不到它想要的,自然就缺乏动力来做好后续的供应商管理。

如果为了最大化采购的降本目标,牺牲了内部用户的正当利益,集中采购也就变成了无本之木。都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其实往往是曲线最短:如果采购部门直奔成本而去,往往什么也得不到;但如果冲着解决设计、生产、销售等内部用户的问题而去,"曲线救国",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节支效果。

所以,供应商整合不能光靠制定政策,而是要靠解决问题,实现三赢。不解决问题,供应商整合注定要问题多多,供应商整合的效果不会持久。

25年3月供应链系列现场公开课

围绕我的系列畅销书,我设计了系列精品课程,2025年3月份(第509期-518期培训)正在报名。


  1.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1天)上海(3/12,周三);深圳(3/19,周三)
  2.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1天)上海(3/13,周四);深圳(3/20,周四)
  3.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3天)上海(3/14-3/16,周五、六、日);深圳(3/21-3/23,周五、六、日)

更多信息请点击链接,报名详情咨询请联系我的助手吴珍桢:177 2795 9069(微信同),电邮[email protected]

我有微博、微信(scm-blog),也在LinkedIn上,欢迎加我,随时沟通。更多联系信息见此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文章:wwwscm-blogcom

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文章:wwwscm-blogcom

评论

畅销专著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igh cost, high inventory, heavy asset solutions

畅销经典

  •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关于此日记

此日记由 刘宝红 发表于 2025-01-28 03:09January 28, 2025 3:09 AM

此Blog上的上一篇日记应对重资产问题,汽车整车厂推动模块化与外包

此Blog上的下一篇日记计划不能是一个人的最后一站

首页归档页可以看到最新的日记和所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