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案例企业在推行资源整合。一轮整合下来,全公司的供应商由3000多精简到800多个。就某个品类来说,以前有190多个供应商,大大小小、海内海外都有;现在就30多个,采购额更集中,日常管理上也更容易聚焦了。
但与此同时,供应商也变得比较牛气一些。本来有些供应商已经挺大,加上现在这个政策,他们知道将来的生意无非就是他们几家,于是在价格谈判上就比较棘手。
有读者说,这也应了常说的"一利一弊"。我们在整合资源,获取各种优势的时候,也在扼杀着我们的选择余地。整合到一定程度,整合也是一把双刃剑。他总结出几点:
(1)达尔文式的采购还是必要的。没有选择权,只有听话的份。
(2)整合的手段运用火候,对供应商可以扶持,但是要考虑可能产生的风险;扶持大了,就要到了打压的时候了,不要把一家养成大鲨鱼。
(3)模块化采购,看看供应商的产品是否模块化组合,分解制程,减少"能人"的依赖度。
(4)替代方案:电子产品基本上是实现功能的,这需要在设计阶段准备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
(5)考虑供应商切换成本,关注合同前的审核,避免合同后对企业形成制约。注意:没有成本的承诺是不可信的,在审核合同的时候,必要的条条框框要有,而且要真正做出带有代价的承诺。
(6)实在谈不动的时候,注意也别激怒供应商----万一耍风不干了呢。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让供应商自己感觉不对劲的时候找你吧。
(7)确实没有其它选择,就按照战略供应商来对待吧。
所以我们采购不仅仅通过购买组合的关系来制定静态的采购策略,还应将供需关系处理成动态的管理过程,持续监控供需双方的商业行为和力量发展,及时调整战略(汤继贵,某咨询公司咨询顾问)。
一位研发总监说,他会先了解供应商的诉求,比如有没有年度营收的目标,看公司能否给他们更多生意,以换取降本。他也会从设计角度出发,看产品设计是否有优化的余地。这些很有见地,体现在几个方面:(1)共同解决问题的思路;(2)降本上台阶的思路。在谈判降价上一条路走到黑,供应商关系注定不会好,长期合作就是句空话。
当然,不管怎么博弈,最后还是要走到合作的路上,特别是供应商整合后,合作对象相对更少的时候。我们不能完全依靠选择余地来解决问题,因为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最后总是要陷入选择有限的境地。就拿一位读者的话说,铸件很普通,铸造厂也多如牛毛,但是当你精挑细选,然后投模具试样熟悉操作流程,千锤百炼走上合作了,你也基本上被拴定了。转移是需要成本的,而且意味着前期的投入打了水漂。怎么办呢?就是不弃不离,沟通谈判战斗妥协,经过无数次较量,最终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最后我想强调两点:
其一,伴随供应商整合的,应该是供应商的实质性承诺。我们减少了供应商数量,增加了采购额,供应商也要做出长期承诺,例如未来几年的年度降价,按时交付的改进,质量合格率的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与人员投入等。这些都得在整合前以协议的形式约定,是供应商上合格清单的先决条件。
其二,供应商整合后,采购方的管理思路也要改变。供应商太多,没法深入管理,企业就主要依赖市场竞争管理;供应商整合了,但我们还是沿用老的管理思维,比如谈判降价,降不了就换,自然是行不通的。整合后,对很多供应商需要采取前文管理战略供应商的方法,比如协作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转移问题。
【实践者问】分的结果是管理难度上升,而且涉及到下级供应商,做不精,管理成本高。整合的好处是变成大客户,但被反绑架,比如供应商涨价,造成很多压力。怎么办?
【刘宝红答】企业越大,其实受到的约束会越多,比如能够满足业务量要求的供应商会越来越少。越是进入高端领域,可供选择的供应商会越少。比如就半导体行业来说,可以说每个芯片厂都被ASML、应用材料和泛林集团等"反绑架",因为绝大多数的设备就这几家供应商在制造。作为应对方案,采购方得在组织、流程和系统方面提高管理能力,跟这些大供应商打交道。
另外,力的作用是相反的:如果供应商"反绑架"了你,你一定也"绑架"了供应商----一个行业做到最后,大供应商就那么几家,大客户也是,你要换掉供应商困难,供应商要开发个新客户也不容易。所以双方还是有合作的基础,双赢是最符合双方利益诉求的。管理得当,双赢是可能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