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现场公开课(第500-510期)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1天)上海(1/8,周三);深圳(1/15,周三)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1天)上海(1/9,周四);深圳(1/16,周四)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3天)上海(1/10-1/12,周五、六、日);深圳(1/17-1/19,周五、六、日)

详情请垂询助手党琪:182 1756 2014(微信同)。

失去日本制造的日子里

| 评论(11)

在《商界评论》2011年第4期上看到《失去日本制造的日子里》,很有感触。三个记者合写,看得出是下了很多功夫,写得很有水准,很专业,挺准确地阐述了日本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尽管失去了十年,日本的制造大国地位却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式微。相反,十余年的积淀,在本国人工成本和低成本地区竞争的压力下,日本制造业更上层楼,悄悄地完成了又一次质变,使日本制造深入到全球供应链的每一个末梢。他们的很多产品属基础性原材料或元器件,一般消费者不会注意到;自然灾害下,供应链中断,日本制造业对世界的重要性就凸现了出来。

日本制造不再以量为核心,而是以质代量。这不是通过改进传统的生产、组装的质量,而是通过向供应链的两端深入来实现:一端是高端元器件、原材料的生产,一端是高端设备、成品的设计与制造。两者都是由雄厚的研发做支撑,走得是专业细分的路。
红海之所以是红海,是因为进入门槛太低。通过专业细分,日本制造进入到高端元器件、原材料的生产,有效避开了低成本区的竞争对手。高技术构成了高门槛。这些高端元器件、原材料尽管销量不高,但利润率高。举个例子:2010年财年,联想卖掉不知有几千万台计算机,营业额过200亿美元,好不容易获利两亿多美金,1%左右的利润率,还是上一年的翻倍;硅谷一个高科技公司卖掉几百台设备,二十亿美金出头的营业额,就获利5亿美金左右,25%左右的利润率。"宁吃仙桃一颗,不吃毛桃一筐"。在中国为大规模制造毛桃的时候,日本企业悄悄变成了仙桃专业户。
这背后是多年的寂寞和投入。这些年来,我接触到不少亚太地区的公司。台湾、大陆的大多还是以赚快钱为主,能静得下心来钻研的不多,创新能力有限,只能是从一片红海转入另一片红海;韩国、日本则有更多能够潜心钻研、投入的公司,时间长了,公司的创新能力提高了,竞争环境就渐渐转入蓝海。拿半导体设备制造来说(注意,不是半导体行业,而是为半导体行业提供设备的设备制造行业),日本提供很多高精尖零部件,韩国也在迎头赶上,不断从日美供应商那里抢生意,台湾尽管是半导体生产龙头,在高精尖零配件生产方面却几乎是空白。
十年面壁,关键是能否耐得住寂寞。

free counters

25年1月供应链系列现场公开课

围绕我的系列畅销书,我设计了系列精品课程,2025年1月份(第500期-510期培训)正在报名。


  1.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1天)上海(1/8,周三);深圳(1/15,周三)
  2.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1天)上海(1/9,周四);深圳(1/16,周四)
  3.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3天)上海(1/10-1/12,周五、六、日);深圳(1/17-1/19,周五、六、日)

更多信息请点击链接,报名详情咨询请联系我的助手党琪:182 1756 2014(微信同),电邮[email protected]

我有微博、微信(scm-blog),也在LinkedIn上,欢迎加我,随时沟通。更多联系信息见此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文章:wwwscm-blogcom

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文章:wwwscm-blogcom

评论(11)

个人感觉这并不是个耐不耐得住寂寞的问题,而是一个整个产业大环境的问题。试问企业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就是利润。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简单的粗放经营就可以取得利润的话,他为什么要去搞研发这种基础性的工作,这是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只能当大的产业环境发生了改变,竞争达到了一定程度,经营模式才会跟着做相应的改变,这是符合规律的。当年的日本企业同样如此。刚刚开始近代产业化的时候,同样是大量企业蜂拥而上,靠着低廉的价格和垃圾的质量去占领市场,直到遇到欧美强有力的竞争的时候,才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进行质量的提高和研发。中国企业也是在遵循这样的路子前进。相信50年后,中国同样会有一些类似的企业达到这样的高度,而那时候后起的朝鲜等国家会同样遵循着中国目前的道路前行。

同意楼上的观点,日本的产业转移只不过是本能的反映,日本的软肋是只能把产业做得更精更细,充其量就是一个工匠,中国应学习美国,寻找像乔布斯那样的人才,不断引领或开创一个全新的产业,让日本及韩国给中国代工。。。
例如:iPhone, 美国挣321美元,日本挣61美元,富士康挣7美元,欧洲挣58美元,

社会的发展永远都不可能是平衡的,强弱之分将长期存在。

好似这个例子,所反映出来正是世界各国在长期长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转变。

试问我们国家现在可以真正拿得出手,去作全球列强竞争的企业有几家,华为?海尔?中兴?少之又少...

以后将怎么样转变,怎么去争取全球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减少环境破坏,怎样去扮演强者角色...

谁来认清规律,谁来引领和规划这些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科学基础,人才基础等等等等。我觉得我们的政府和我们自己都要有新的认识和思维...

不过,试问现在我们做了有多少呢?我期待ing...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得见这种转变

从宏观上讲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引领着这个国家的消费质量从而决定这个国家的产业发展环境与经营规则,现在的中国各行业的企业已被“牵引“到一个“可怕”消费的怪圈中--“追求短期的“高”效益”,行业制造商们缺乏产业协作精神与良好营运竟争规则。在中国资本融资市场(中小板、创业板、小三板)的企业哪家真正为专、精、细化研发、技术改进而缺钱呢?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比任何国家的人都追求高质量的产品、过高质量的生活。钱有了、消费需求市场有了、国民支持的精神有了、行业企业家们做强做大的意愿也有了,缺什么呢?我认为是一个行业市场经营规则,应在产品产业链为基础上建立一个联盟经营与竟价规则(原材料与原材料供应商间、加工商与加工商间),通过提供“性价比”优的产品与服务“良性”竟争获得同行业市场份额,促进产品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借鉴学习一下日本的同行企业间的交叉持股,共同维护利益与监督机制,先学会“开放式”包容性产业链协作发展吧,现在中国的企业家们还在自家锅里争“饭”吃呢。想想真晕!

在任何一个产业,如果蒸染色馒头,加工三聚氰胺奶,或者干脆拿钱去炒房就可以赚个盆满钵盈,而且几乎没有任何风险,那么谁还会真正去花时间和精力为专、精、细化而去投资研发和技术改进?当无序和非法竞争可以获利,当劣币可以替代良币,谁还会想那些个吃力不讨好的办法?
当然,这并非绝对,中国还是有令人尊敬的企业家在做他们该做的事的。

楼上说得太复杂,其实复杂的事情都有简单的解决方案,中国的问题看似千头万絮,体制问题,人员素质问题,单打独斗问题等等,我想肯定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能改变中国。。。取消应试教育体制,鼓励和培养中国人的原创力。

我想大家都说得很对.但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要定下心来研发高端产品.还需耍政府做它该做的事.监管市场的假昌伪劣.才会有更多企业投更多的研发.盼这天早日到来

中国现在在世界范围供应链或产业链中的分工是历史决定的。我们现在赚快钱的模式还没有走到尽头,在利润的压力下自是在毛躁的心态中挥杀在红海中。让时间去说明问题吧。让幸运之神去眷顾那些先知先觉的领先者吧。

中国赚快钱的日子,也就10年左右,最近东莞又有一些玩具工厂倒闭,说明中国靠廉价劳动力赚钱的模式进入倒计时,问题是中国是否还要沿着日本和美国的老路走下去(即向供应链高端挺进),上世纪30~40年代,德国所走过的道路与中国一样,也是依靠低廉的工资和勤奋任劳任怨的工人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但是当德国想往上走一步时,遭到英国,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制裁和围堵(因为威胁到他们的利益),GDP下降6.5%,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德国政治精英认为只有战争才能解决上述困境,结果。。。
中国能否摆脱宿命,走出一条新路?
欢迎拍砖!

中国制造业如何占据产业链高端?前面各位说得很好,体制原因,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乃至人文环境让真正上进的企业面临重重阻力,让企业家不得不纠结在重眼前赚快钱,还是放长线将来挣大钱。突然发现,学术领域出不了真正的大家和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其相似。前途光明是不假,但不能总拿任重道远做说辞,但是这个Trigger在哪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又在哪里?

同意@Larry的观点。
不可否认几乎现在领先的国家都曾经历过产业化初期采用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的局面。但是进行成功转型的国家有几个?看到成功例子的同时,我们无法忽视南美、墨西哥等国家的惨痛教训。
他们是没有成功转型的案例。
或许,他们在50年后会赢得机遇、会实现转型。
但是,这50年的耽搁,有谁负责?
传统和先进力量的碰撞,又有多少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获得的?尤其是面对着对传统格局的颠覆时。

积极地谋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坐等历史被动推进、空耗几十年的时间,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评论

畅销专著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igh cost, high inventory, heavy asset solutions

畅销经典

  •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最近评论

  • Eliza: 同意@Larry的观点。 不可否认几乎现在领先的国家都曾经历过产业化初期采用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的局面。但是进行成功转型的国家有几个?看到成功例子的同时,我们无法忽视南美、墨西哥等国家的惨痛教训。 他们是没有成功转型的案例。 或许,他们在50年后会赢得机遇、会实现转型。 但是,这50年的耽搁,有谁负责? 传统和先进力量的碰撞,又有多少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获得的?尤其是面对着对传统格局的颠覆时。 积极地谋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坐等历史被动推进、空耗几十年的时间,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详细>>
  • WH : 中国制造业如何占据产业链高端?前面各位说得很好,体制原因,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乃至人文环境让真正上进的企业面临重重阻力,让企业家不得不纠结在重眼前赚快钱,还是放长线将来挣大钱。突然发现,学术领域出不了真正的大家和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其相似。前途光明是不假,但不能总拿任重道远做说辞,但是这个Trigger在哪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又在哪里? 详细>>
  • Larry: 中国赚快钱的日子,也就10年左右,最近东莞又有一些玩具工厂倒闭,说明中国靠廉价劳动力赚钱的模式进入倒计时,问题是中国是否还要沿着日本和美国的老路走下去(即向供应链高端挺进),上世纪30~40年代,德国所走过的道路与中国一样,也是依靠低廉的工资和勤奋任劳任怨的工人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但是当德国想往上走一步时,遭到英国,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制裁和围堵(因为威胁到他们的利益),GDP下降6.5%,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德国政治精英认为只有战争才能解决上述困境,结果。。。 中国能否摆脱宿命,走出一条新路? 欢迎拍砖! 详细>>
  • 罗杰士: 中国现在在世界范围供应链或产业链中的分工是历史决定的。我们现在赚快钱的模式还没有走到尽头,在利润的压力下自是在毛躁的心态中挥杀在红海中。让时间去说明问题吧。让幸运之神去眷顾那些先知先觉的领先者吧。 详细>>
  • njzym: 我想大家都说得很对.但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要定下心来研发高端产品.还需耍政府做它该做的事.监管市场的假昌伪劣.才会有更多企业投更多的研发.盼这天早日到来 详细>>
  • Larry: 楼上说得太复杂,其实复杂的事情都有简单的解决方案,中国的问题看似千头万絮,体制问题,人员素质问题,单打独斗问题等等,我想肯定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能改变中国。。。取消应试教育体制,鼓励和培养中国人的原创力。 详细>>
  • luoqing li: 在任何一个产业,如果蒸染色馒头,加工三聚氰胺奶,或者干脆拿钱去炒房就可以赚个盆满钵盈,而且几乎没有任何风险,那么谁还会真正去花时间和精力为专、精、细化而去投资研发和技术改进?当无序和非法竞争可以获利,当劣币可以替代良币,谁还会想那些个吃力不讨好的办法? 当然,这并非绝对,中国还是有令人尊敬的企业家在做他们该做的事的。 详细>>
  • Jackylau: 从宏观上讲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引领着这个国家的消费质量从而决定这个国家的产业发展环境与经营规则,现在的中国各行业的企业已被“牵引“到一个“可怕”消费的怪圈中--“追求短期的“高”效益”,行业制造商们缺乏产业协作精神与良好营运竟争规则。在中国资本融资市场(中小板、创业板、小三板)的企业哪家真正为专、精、细化研发、技术改进而缺钱呢?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比任何国家的人都追求高质量的产品、过高质量的生活。钱有了、消费需求市场有了、国民支持的精神有了、行业企业家们做强做大的意愿也有了,缺什么呢?我认为是一个行业市场经营规则,应在产品产业链为基础上建立一个联盟经营与竟价规则(原材料与原材料供应商间、加工商与加工商间),通过提供“性价比”优的产品与服务“良性”竟争获得同行业市场份额,促进产品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借鉴学习一下日本的同行企业间的交叉持股,共同维护利益与监督机制,先学会“开放式”包容性产业链协作发展吧,现在中国的企业家们还在自家锅里争“饭”吃呢。想想真晕! 详细>>
  • rock: 社会的发展永远都不可能是平衡的,强弱之分将长期存在。 好似这个例子,所反映出来正是世界各国在长期长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转变。 试问我们国家现在可以真正拿得出手,去作全球列强竞争的企业有几家,华为?海尔?中兴?少之又少... 以后将怎么样转变,怎么去争取全球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减少环境破坏,怎样去扮演强者角色... 谁来认清规律,谁来引领和规划这些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科学基础,人才基础等等等等。我觉得我们的政府和我们自己都要有新的认识和思维... 不过,试问现在我们做了有多少呢?我期待ing...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得见这种转变 详细>>
  • Larry: 同意楼上的观点,日本的产业转移只不过是本能的反映,日本的软肋是只能把产业做得更精更细,充其量就是一个工匠,中国应学习美国,寻找像乔布斯那样的人才,不断引领或开创一个全新的产业,让日本及韩国给中国代工。。。 例如:iPhone, 美国挣321美元,日本挣61美元,富士康挣7美元,欧洲挣58美元, 详细>>

关于此日记

此日记由 刘宝红 发表于 2011-06-13 22:28June 13, 2011 10:28 PM

此Blog上的上一篇日记多种少量行业的供应链管理

此Blog上的下一篇日记美国供应链/物流管理MBA排名,2012

首页归档页可以看到最新的日记和所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