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12 归档

原则与利害

| 评论(14)

培训中有人问,如果供应商交货迟到,但对生产线没有什么影响,应不应算迟到?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反映的其实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话题:讲原则,还是讲利害?

能谈的都谈下来了,明年怎么办?

| 评论(14)

1997年,联合信号(后为霍尼韦尔)荣获美国《采购》杂志的"采购金牌"。其最佳实践中包括7%的年度降本目标。刚开始时,通过供应商整合、长期合同和积极谈判,采购大都能达到7%的目标。但是,几年过去了,能谈的都谈下来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就成了个大问题。

其实这问题不只是霍尼韦尔独有。十年前,我在美国高级采购研究中心(CAPS Research)做助理研究,其中一个项目是CAPS在全球几个城市展开圆桌会议,召集全球500强的一些首席采购官,讨论采购的战略目标,主要议题就是降本目标怎么定。降本的重要性,用一个首席采购官的话来说,是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因为"采购70%的绩效就在采购降本上"。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自从1月下旬面世以来,在当当网连月居运营管理类畅销榜榜首。前两天跟出版社联系,他们说已经重印了,确保供应不会中断。很高兴,非常感谢大家的厚爱。

看过这个排行榜的朋友或许会注意到,排行前10的书籍中,8本为翻译或者编著;在前20中,只有4本标着"著"。"编著"也有很大的价值,但与"著"的区分很大。一个国家,不能光靠东拼西凑别人的东西、只做"拿来主义"。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我们自主创造知识产权的缺失。
我看到很多读者的留言、Email,表扬的、批评的,都很中肯。如果感兴趣的话,请到网上,共享你的读后感,分析该书的优缺点,一方面帮助更多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此书,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再版时提供宝贵的修改意见。
这里是本书在当当网的链接。这里是卓越网的链接

怎样管理需求 - 答培训中学员问

| 评论(16)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出版后,我围绕该书推出培训,这样给"愿意听现场音乐会"的读者一个机会。前两站是在上海、深圳,已经在2月下旬完成。培训是很好的互动机会,期间不少学员问到如何去管理需求,下面予以更深入地解释。

"大采购"的重要特征是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即通过有效管理、理顺需求来管理供给。很多供给问题其实是需求问题的延伸。例如紧急需求来了,供应商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加班加点,打乱整个生产计划,导致骨牌效应,出现整体按期交货问题;设计定型了,目标成本达不到,供应商的降本建议又没法纳入设计,于是就剩下采购与供应商死磕,玩利润转移的零和游戏。理顺需求,供给端的大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孔雀效应

| 评论(12)

最近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看到一篇文章,讲到孔雀效应。原来雌孔雀择偶时,会以雄孔雀的尾巴大小为标准。尾巴越大,表明雄孔雀越健康、越有优势。这样,大尾巴的基因得到保护,一代代传下去。刚开始的时候,这是优胜劣汰;很多代以后,这种单向选择给优胜者也带来了问题:尾巴越来越大,需要营养、维护,而且"尾大不掉",行动慢,更容易被天敌猎获。于是到了一定阶段,孔雀的数量就下降。在《达尔文经济学》一书中,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弗兰克提到,由于同样的原因,美洲大角赤鹿灭绝了:这种鹿的角越来越大,很容易被丛林挂住,成为猛兽的盘中餐。

畅销专著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igh cost, high inventory, heavy asset solutions

畅销经典

  •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最近评论

  • tiger: 个人不是很认同这个观点,精益生产下需要原则,不是精益生产下同样需要原则,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你多几次让他们不按时交货总有一天就会变成常态,这个风险就得自己承担,偶尔的出现延迟也必须跟供应商强调会对我生产和后期的运营有多大的风险。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 详细>>
  • dorothy: 只讲利害,不讲原则 和有所不为是矛盾但不统一的理论 详细>>
  • Wen: Yes and NO. 如果是精益生产,那么供应商迟到,但又没有影响生产,这是不是可以反观你的库存水平计划的过高?因此,理想情况下的lean production中不会有这种顾虑,因为只要是延迟交货,那就是实实在在的late了。个人实例是,偶尔性的不耽误生产的迟到可以接受。太多人为因素牵涉其中,与供应商的关系也是一种博弈,而真正的原则与利害是不冲突的,因为我的原则就是保证生产。如果你的原则只是想要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那你是否应该先考虑你的计划是否完善,不容许差错?像我之前提到的精益生产那样?如果不是的话,那采购方是否也应向供应商保证绝不催货?因为你的lead time无论提前或迟到,都是原则。 详细>>
  • kevin Dai: “只讲利害, 不讲原则”,这次我们的留学生在美国的“强奸案”, 不就是个例子吗?国内的“私了”,不都是这样吗?多少年来的积习,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看来还是改不了的,呜呼! 详细>>
  • david.tangmw: 林语堂说,国人只讲利害,不讲是非(原则)。往往碰到棘手的情情,当时很紧张,做出灵活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先据利害关系做出反应,事后却不做根本性地反思和改善。忽略了原则性的是非判断,总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讲原则还是讲利害,涉到做人的准则。BOB所言极是。 详细>>
  • axu: 刘先生的文章是既讲术、又论道,只有论道的培训师,才能让人感觉到收益匪浅。 详细>>
  • Winter: 其实我的工作和采购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我也刚参加了公司组织的Root Cause,5 Why培训。真心觉得bob老师这里所说的都对我很有启发,这里连评论也都很值得学习。我隔段时间就会来这里看看。因为不懂,一直不发言,只是刚发现这里时,留过言感谢老师的分享,然后就一直能收到老师的分享信息。真的非常感谢老师一直以来坚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详细>>
  • Alan Xue: 大家都知道Root Cause,都知道5 Why,既然供应商送货迟到也不影响生产,有没有去考虑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库存高了?是计划变了?还是客户需求时间改了?迟到就是迟到这没有错,但更别忘记了去分析根本原因,否则即使有一系列KPI去判定供应商没有达成指标,但如果不影响“利害”,最终还是隔靴搔痒,会被忽略过去,Technical Root Cause (为什么迟到)和Systematic Root Cause (为什么迟到也没影响),孰轻孰重,大家应该都明白。 详细>>
  • Henry: 十分认同Bob的观点--坚持原则第一。 我是做采购项目的,时间节点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延误了,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项目计划都会受影响,公司的营运以及满足客户方面都会有重大影响。因此,在供应商管理和沟通中,我往往强调的是时间和质量排第一的:即确保协商承诺的时间(这是时间是供应商根据工艺确定的合理时间)和质量需要100%检验合格(我们是少批量的,确保全检)。 这个原则我是丝毫不放松的。 刚开始时,供应商总会有拖延,或者因为这个或者那个原因。公司项目运营生产这边也总是抱怨项目进度。因此,我就和供应商一起分析拿出方案解决,参与他们的制备过程,详细了解工艺过程及分析时间,确定合理交货期。后面,我会提前1~2周归纳物料清单给供应商,提醒他们承诺的交货期(Order Confirmation),并及时给他们质量方面的反馈。就这样慢慢的差不多半年时间,他们就适应了我们的节奏,也更好的了解了我们的需求,各方面的表现自然也好起来了。 这应该就是一个磨合的过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想古人的智慧应该都是实践悟得的,对于今天来说,也有借鉴。 详细>>
  • rachel: 采购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什么叫“需求满足”?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供应,这里的“时间”是经过抽象化后的时间,不是生产线进度的具体时间。 我对流通行业的供应链比较熟悉,对于制造型企业的供应链不太了解。制造企业中的迟到货,但是没有耽误生产线的生产,但这毫无疑问已经构成迟到。如果把这个问题拿到流通企业的运营场景中,“生产线”就对应流通企业的前台零售门店或者销售的网站,如果后台采购的商品不能及时到货,很可能已经导致顾客的流失,即“生产线”的延迟或者不正常运作。 “延迟到货”,从需求者的角度来讲,已经形成“迟到”,至于需求者是否推迟需求,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详细>>

关于此归档

这里是March 2012的所有日记,它们按照时间从新到老排序。

上一篇日记January 2012

下一篇日记May 2012

首页归档页可以看到最新的日记和所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