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现场公开课(第509-518期)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1天)上海(3/12,周三);深圳(3/19,周三)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1天)上海(3/13,周四);深圳(3/20,周四)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3天)上海(3/14-3/16,周五、六、日);深圳(3/21-3/23,周五、六、日)

详情请垂询助手吴珍桢:177 2795 9069(微信同)。

前言二:这是本写给什么人的书?

| 评论(2)

黄皮书封面.jpg

这是我的专著《供应链管理:实践者的专家之路》的第二个前言。

这本书是为三种人写的:职业生涯初始,在学习解决供应链问题者工作了十年八年,知道怎么解决问题,但是没法有效推动者跨越了职业平台期,希望成为供应链专家的精英们

初入职场,我们无知无畏,是个新手。理论加上实践,我们逐渐摆脱无知。这是职业人进步最迅速的阶段。工作了一些年后,知道活儿该怎么干,完成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过渡,但就是没法推动更大的改变。这个时候,我们进入平台期,成为工匠,但还不是专家。

在第三个阶段,我们逐渐开悟,原来我们知道的都是错的。这是否定之否定,需要摒弃成见,深度思考,提高总结。这是从"有知到有知" [1]的转变,也让我们成为专家:世事洞明皆学问,不但知道怎么办,而且知道为什么,以及如何改变。这就上升到专家境界。

十几年前,我在读商学院时,教授们经常提到一个词,叫Paradigm Shift[2](范式转移),一直不得其解。这么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后,我想我理解地更清楚了,这是指方法论或假设前提的根本性改变,是个从平均到超群的过程,可以说是职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解决那些根本性问题所必须的。

初入职场,我们进的大都是些平均水平的公司,接触到的是些平均水平的人,学到的自然是平均水平的东西。这没什么错,因为卓越的公司有限,专家级的人很少。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学到的,大都是些传统的智慧。传统智慧让我们弥补差距,达到平均水平,但没法超越。所谓的超越,就是解决那些根本性的老问题。

人类社会虽然进化了几万年了,但面临的还是些老问题,比如爱,恨,贪婪,恐惧。困扰企业的也是。不信,仔细想想,跟三年前、五年前、十年前相比,我们企业的问题有什么本质不同?没有。在供应链领域,就是成本做不下来,速度做不上去;客户要的我们没有,我们有的客户不要。

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是因为我们能力没提高?不是。我们每年都在进步,企业的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每年都在提升。是因为我们工作不够努力?也不是。我们每天都在认真工作,一天比一天努力。那为什么老问题得不到解决?根本原因是我们解决思路错了:传统的智慧代表平均水平,只能把我们带到平均水平;这些老问题远超平均水平,传统智慧没法解决,需要方法论的范式转移

这本书的目的呢,就是帮助供应链职业人逐步提高,一步步成为专家,实现范式转移,解决那些根深蒂固的老问题。这本书先是概括性地介绍供应链管理,然后分三部分,聚焦供应链职业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 初入职场,如何找到高于平均水平的公司,跟随高于平均水平的人,力争高起点进入快车道,迅速积累第一手实践经验。这也包括读好书、参加系统的培训认证。

第二, 在平台期,如何弥补能力上的短板,特别是领导力,尽快适应、跨越平台期,进入职业发展的更高境界。这也包括调整心态,适度提高,维持现状做个普通的好员工。

第三, 在专家层面,如何摒弃以前学到的平均甚至错误的方法论,领会供应链管理的精髓,完成范式转移,即方法论和基本假设的根本改变,成为供应链专家,解决老问题。

收入这本书的有几十篇文章,是我这十几年来陆续写就的,总结了这些年来我做过的、看过的和听过的。有些是我自己亲身挣扎过的,有些是看着别人挣扎过的,希望缩短后来者的学习曲线。我也试着尽可能地把这些文章揉合起来,更像一本书。但是,你还是能看到独立成篇的痕迹。其好处呢,便是你用不着从头到尾按顺序读完----你可以随便翻及感兴趣的文章,而不用担心系统和完整性。

需要声明的是,在内容上,这本书与我的前两本畅销书有搭接,也有重叠。主要是几个原因:第一,这三本书从不同角度探讨供应链,都没法回避那些根本性的供应链话题;第二,读这本书的人并不一定读过前两本,为了体系的完整性,我会引述一些前两本的内容;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就是那些重要的问题,我们得一遍又一遍地重述,就如一位美国总统所言,对重要的问题要反复讲,直到老百姓一看到这话题,就顺手把报纸扔到废纸篓为止,才算沟通到位了。

为什么要这么声明呢?因为有些读者在意。他们在读书的时候,喜欢对照,跟自己的经验对照,跟以前读过的书对照,跟同一本书的前后对照。对照没错:对照帮助我们把知识、经验串联起来。但对照着对照着,你会发现有些内容前两本书讲到过,有些案例也重复叙述了,甚至在本书的前后都反复提到了。我花了很大精力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但总是有漏掉的;或者我认为有些是必要的重复,而你认为不必要。

不管怎么样,对于可能的"重复",我都建议你一边读,一边想:我前天吃了白米饭,昨天也吃了白米饭,这辈子已经吃过万千次白米饭,恐怕以后还要吃万千次。这时候,你也就原谅了我的重复。当然,如果还原谅不了的话,那下次我来国内,或者你到硅谷,我请你吃饭(不过你的风险是,你又得多吃一次白米饭了J)。

北岛说过,严肃的作家不取悦读者。但不取悦并不意味着不在乎----我的确在乎你怎么想,因为读一本书意味着很大的资源投入。我说的不是你花了一道菜的钱买了这本书,尽管那意味着下次下馆子你得少点一道菜;我说的是你的时间投入----你的时间是最宝贵的。我希望你能从本书中学到些什么。人总是从经验中学习。要么是自己的经验,要么是别人的经验。希望这本书提供从别人经验学习的机会,不光是我的,而且是众多的指导过我的人,和我共事过的人,还有成千上万的学员、客户,以及这些年来时刻陪伴我的千百万读者。

特别要感谢的是"供应链管理专栏"的读者。十多年来,在我的专栏网站上,众多的读者万千次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很有见地,足足有几十万字的量,可以汇集成两三本书。我摘取部分,以"实践者说"的形式穿插在整本书中,希望给大家更多的视角。所以,这本书是大家努力的成果,大家智慧的结晶,我难以一一致谢,在此一并谢过。

不能忘记的还有编辑的努力。像这么一本二十多万字的书,从我完成初稿递交出版社,经过一道又一道的编辑、校对、审核,到最终读者拿到手上,大致需要半年时间。你能想象,这其中蕴含了多少编辑、校对和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心血。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我们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可以说,一本好书,历来都是作者和编辑共同努力的结果。写了三本书后,我对此深有体会。

对于职业初始者,希望这本书让你更快成长。

对于平台期者,希望这本书帮助你更快突破,更上层楼。

对于高层管理,希望这本书让你成为专家,更好地复制个人成功,指导团队更好成长。

刘宝红 | Bob Liu

供应链管理畅销书作者

供应链管理专栏创始人,西斯国际执行总监

[email protected] | www.scm-blog.com

2016年12月6日于硅谷



[1]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中讲到从有知到有知。大意是说,限于周围的环境,我们的认知往往不正确,虽然知道了,却往往是错误的。打个比方:《猫和老鼠》中有只小鸭子,刚出蛋壳,第一眼看到的是只猫,于是就把猫当做妈妈。这是从无知到有知。从有知到有知,就是抛弃老的成见,找到那只真正的鸭妈妈。

[2] 范式转移,最早出现于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里。这个名词用来描述在科学范畴里,一种在基本理论上从根本假设的改变。百度百科,"范式"词条。

25年3月供应链系列现场公开课

围绕我的系列畅销书,我设计了系列精品课程,2025年3月份(第509期-518期培训)正在报名。


  1.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1天)上海(3/12,周三);深圳(3/19,周三)
  2.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1天)上海(3/13,周四);深圳(3/20,周四)
  3.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3天)上海(3/14-3/16,周五、六、日);深圳(3/21-3/23,周五、六、日)

更多信息请点击链接,报名详情咨询请联系我的助手吴珍桢:177 2795 9069(微信同),电邮[email protected]

我有微博、微信(scm-blog),也在LinkedIn上,欢迎加我,随时沟通。更多联系信息见此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文章:wwwscm-blogcom

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文章:wwwscm-blogcom

评论(2)

感谢刘老师,我从事采购方面的工作已有3年,但在供应链管理这一理念上,还是您的著作指引我入门,期待5月20日上海的授课!

评论

畅销专著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igh cost, high inventory, heavy asset solutions

畅销经典

  •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最近评论

  • 刘宝红: 谢谢。我们上海见。 详细>>
  • 张皓: 感谢刘老师,我从事采购方面的工作已有3年,但在供应链管理这一理念上,还是您的著作指引我入门,期待5月20日上海的授课! 详细>>

关于此日记

此日记由 刘宝红 发表于 2017-04-17 09:41April 17, 2017 9:41 AM

此Blog上的上一篇日记《圣经》《论语》《道德经》有多少年没更新呢

此Blog上的下一篇日记前言一:供应链管理在国内的发展

首页归档页可以看到最新的日记和所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