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问,电商这几年在国内爆炸式成长,但在美国却好像平淡多了。这判断没错,虽然美国的电商也在快速发展,这从一家家倒闭的实体店上可见一斑,但的确跟国内的发展不可同日而语。我这里要补充的是,电商在美国其实也大热过,主要是在2000年前后。当时我到美国读商学院,其中一个研究项目就是电子商务,研究十几个电子商务平台。所不同的是,当时的电子商务以B2B为主,聚焦特定行业的电子市场建立。这跟当时的个人通讯手段有限有关,比如智能手机还没出现,信息技术主要应用在企业里。
在2015年前后,我在帮助国内一个电商搭建供应链的基础架构,突然想到,那曾经研究过的众多美国电子商务平台,现在该怎么样呢?上网一查,绝大多数连网站都找不到了,剩下的几个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兼并、整合,面目全非。唯一以原来方式存活下来的是Covisint,一家汽车行业的B2B平台,继续充当通用、福特等主机厂与供应商的之间的电子商务平台。
有趣的是,我发现这些家电商平台中,凡是想改变交易关系的,都死得很惨;留存下来的,大都因为聚焦改进交易过程中双方的连接,提高交易的效率。当然,这只是个人管见,或许只适用于早期的电商,即那些死在滩头的排头兵。对于今天的电商而言,比如京东和亚马逊,他们不但提高了交易的效率,而且改变了交易关系,此处不予细表。
对于国内这几年的电商热,我认为是资金流、信息流改善的结果。比如电子支付的出现,这在2000年前后的中国是没法想象的,极大改善了资金流的效率。而美国呢,这十几年来,电子支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或许是因为多年来信用卡的力量太强,国内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方式,在美国找不到可以匹配的。虽说苹果的Apple Pay等想改进这些,但至今在美国还是应用寥寥。就拿我个人来说,现在到国内,带着手机就能啥都买到;但在美国,至今还没有通过电子支付花过一分钱(都是通过刷信用卡)。
与电子支付一道,智能手机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流。这是国内电商能够迅速发展的两股主要力量。这也正是为什么在2000年前后,电子商务在美国大热之时,在中国却发展有限的根本原因:当时的支付手段落后,个人信息工具有限,资金流和信息流方面没法支持电商业务。当然,在这波信息流与资金流的革命中,政府采取的宽容政策也功不可没,让新生事物得以发展起来。有时候,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
信息流、资金流上去了,产品流成为制约电商发展的瓶颈因素,特别是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几乎在同一个时段,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巨头大举进军物流领域,可以看做是电商迈向新时代的标志性动作。在产品流方面,国内显然走在美国的前面:城市化带来的聚集效应,低廉的人工成本优势,结果都体现在便利的物流配送上,很多产品是当天下单,当天就能到达。而美国内,做得最好的要算亚马逊的会员服务,也是隔日送货,而且相当不可靠----我是他们的会员,对此深有体会。
当然,从百货商店到连锁店到超级市场,再到电商,零售的本质没有改变,即成本、交付和客户的满意度;改变的是基础设施,就如刘强东在《第四次零售革命》中所说的。手段改变了,本质没有,那就是设计或选择一个好产品(产品流),做好计划和订单(信息流),降低库存和提高资金周转效率(资金流),而这些并不是电商所擅长的。电商的本质是强于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弱于供应链运营,表现在库存周转率低下,库存高企但有货率不高,也是这些年来电商虽然热闹非凡,但整体财务表现不佳的根本因素。
国内阿里已经开始注重改善平台客户供应链的环节了,大数据作为依托提供客户预测数据,提高客户资金周转率。做出口电商企业B2C就不好搞了,供应链链条太长,预测准度低,物流时效长,很多销售报表好看,净利润却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