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说,他们的供应链是推式的,由预测驱动;或者拉式的,由订单驱动。其实,供应链没有100%的推,否则库存风险太大,股东受不了;也没有100%的拉,否则交付太慢,客户体验太差。每条供应链都是推拉结合的:先根据需求预测推到一定地步,以获取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响应速度;再由客户订单拉动,以满足差异化的需求,并降低库存风险。
从本质上看,推拉结合是在合适的颗粒度上做预测,即在原材料、半成品还是成品层面做预测。如图 1,根据推拉结合点的不同,我们把供应链分为四类:按库存生产,按订单组装,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设计。
在按库存生产模式下(也叫备货型生产),推拉结合点设在成品层面,预测的颗粒度是成品。按库存生产广泛用于成品的定制化程度低,需求相对分散,成品的库存风险较低的情况。其优势是需求一来,就有库存来满足;但如果需求变了,库存风险就会凸显出来。我们熟悉的短尾、中尾产品,一般都是在成品层面做预测。
图 1:不同的推拉结合下,预测颗粒度不同,库存和交付的风险也不同
当成品的定制化程度高,库存风险太大时,企业就采取按订单生产。这并不是说供应链完全靠订单驱动,因为那样的话交付周期太长。按订单生产模式下,企业一般把原材料当做独立需求来预测,也就是说,推拉结合点设在原材料。这里的前提是原材料有共性,库存风险可控。当然,一旦需求显著变化了,比如设计变更,原材料的库存风险还是不可忽视。
按库存生产和按订单生产是常见的两个极端。前者的交付体验好,但库存风险高;后者的库存风险低,但交付风险高。有没有介于中间的?有,那就是按订单组装。在按订单组装模式下,推拉结合点设在半成品层面,预测的颗粒度也是组件、模块等半成品。客户订单一到,就按照客户需求来组装。按订单组装的前提是设计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对企业的整体管理能力要求更高。
最后一种推拉结合是按订单设计,推拉结合点最靠后,预测的颗粒度其实在工艺层面----虽然物料的共性很小,制造工艺还是有共性的,可以基于此而做好产能规划。这种方式在建筑、船舶、发电站等项目型需求上较为常见,对计划和供应链的挑战最大,表现为交付周期长,运营成本高。订单一来,往往就没有足够的交付时间。作为应对,企业经常不得不在长周期物料上做独立预测,提前驱动长周期物料的采购,承担部分库存风险来改善交付。
从按库存生产到按订单组装、按订单生产,再到按订单设计,不管是哪种推拉结合,我们总是在做某种形式的重复生意,只是重复性体现的位置不同,要么是成品,要么是半成品、原材料,最不行也是在生产工艺层面有共性。这也表明,不管需求多么复杂,我们总是要在某个层面收口子的,否则就陷入以无限对无限的境地,注定没有规模效益;而没了规模效益,供应链注定成本做不低、交付做不快。
凡是有共性的,就意味着可计划。之所以强调这点,是因为管理粗放的时候,计划就过分强调业务的复杂性,而忽视了有共性的东西,把本来能够计划的也没有计划好。结果有二:其一,给客户更差的交付体验,给企业带来更高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其二,迫使一线销售提需求,预测颗粒度小而准确度低,导致显著的库存风险。
要知道,计划的一大任务是承担可控的库存风险,来改善交付和客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有能力的计划会在合适的推拉结合点做计划,让公司承担可控的风险,以应对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这是通过解决问题来解决问题。当计划职能薄弱时,就习惯于转移问题,比如要求一线销售、内部用户做预测,让供应商备库存,由他们承担预测风险。对计划职能来说,要有能力在合适的地方做计划,习惯于跟可控风险打交道,任重而道远。
【实践者问】您去xx公司培训,他们适合做预测吗?
【刘宝红答】这问题问得很无厘头。凡是个企业,都离不开预测,这有什么适合不适合呢?我猜她的问题是该公司的成品是预测驱动还是订单驱动。这都没关系,即便成品层面是订单驱动,在原材料、半成品、产能规划等方面,还是离不开预测。这就如你家做饭是"订单"驱动,没有"需求",你不会把一周吃的小白菜都给炒出来放着。但是,你究竟要备多少小白菜,买一个多大的冰箱放小白菜,却是预测驱动的。
在业界,"订单驱动"经常造成很大的误会。大家一听到"订单"二字,就跟"预测"划清了界限,认为不需要做计划。订单驱动,只是说在成品层面不做预测,而是把预测对象推到半成品或原材料层面,而预测的本质并没有变,甚至更难对付。有些"订单驱动"的企业对此认识不足,在计划职能上的力量配置不足,结果把本来能够计划的也没有计划好,给执行层面造成太多的问题,最终导致运营成本高昂,库存当然也是一大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