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中,我经常给学员说,用不了多久,你会把我讲的大多数东西都忘得一干二净,我也不期望你们都记住----知识就是用来忘记的,如果没法上升到智慧的话。但我希望你们能做到3+3+1,那就算不虚此行了:学习三样新东西,认识三个新朋友,做出一项好改变。
先说学习三样新东西。有的学员说,我大老远从山东赶到上海,而且是周末,一两天就学习三样新东西,太少了吗?其实不少。想想看,一个行业、一个职业,重要的其实没有几个"三"。比如企业是干什么的?企业就做三件事:研发整出一个好产品,营销卖个好价钱,供应链以合适的成本与速度生产出来、配送给客户。你这么解释,连你的孩子都知道什么是企业了:原来妈妈做的是供应链啊。
再比如说,供应链是什么?很简单,也是三件事:采购把东西买进来,生产来加工增值,物流来配送给客户,这是供应链的三个执行职能,大家都按照计划的指令行事。你这么解释,街道上卖菜的老太太都懂了:原来我做的也是供应链管理啊。那么,供应链管理究竟管什么啊?还是三件事: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产品流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是供应链的基础;资金流从客户的客户到供应商的供应商,是供应链的血液;信息流双向流通,是供应链的神经,驱动产品流和资金流。任何供应链的改进,都得从这三条流的改进做起。
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我鼓励学员随时在脑子里整理:到现在为止,我学到了那三样新东西,或者对我有帮助的东西?并不断地更新这个清单,这样一两天的培训结束后,留下的那三样,就是真正学到手的。贪多往往嚼不烂。每年参加两三次高质量的会议、培训,每次学到三样新东西,没几年你就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
三是个奇妙的数字。德国谚语中有"好事成三",中国有"三足鼎立",历史上有"三顾茅庐"。你跟老总申请预算,讲一个、两个理由太少,三个正好。如果是四个、五个的话,老总就把前三个就忘了。这也是我在培训中做案例讨论时,总是鼓励学员发言时要么讲一点、两点,要么讲三点,但绝对不能讲四点、五点,因为那时大家把前面的三点都忘了。
人能同时有效应对的就是三个。麦肯锡有个顾问,写了本《麦肯锡方法》,其中说到,麦肯锡的顾问在向客户汇报时,一页幻灯片只会放三条。多于三条怎么办?那就分层,先是三大条,每条再细分。这是有效沟通的关键。为什么要讲这些呢?读这本书的人大都是做管理的(并不一定非得是管理层),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做沟通,而重点突出的沟通技巧至关重要。
再说认识三个新朋友。这是在培训的过程中,认识三个来自不同行业或者公司的人,跟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行业、公司和职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大都在特定的行业、职业、公司深耕多年,钻进去了,但对外界的了解越来越少,眼界也就越来越窄。跟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不同职业的人交流,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认识到很多看上去很独特的问题,其实并没那么独特,在别的公司、别的行业同样存在;而别的公司、别的行业的解决方案,也往往适用于我们所在的公司、行业。这样,我们就更容易超越行业、公司、职业的限制,把形而下的经验转换成形而上的智慧,成为真正的专家。
最后说做出一个好改变。培训的目的是改变。这是在培训完第二天上班时,你跟你的职能做出一样好改变来。为什么是我们自己改变呢?这是因为在那些根深蒂固的老问题里,大家都是问题的一部分,所以都应该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老问题之所以成为老问题,一大原因是我们习惯性地归咎于别的职能,拿着马克思主义的手电筒照别人,寄希望于别的职能改变。而别的职能也是同样心态,这就形成了死循环。所以,改变要从自我做起。试想想,一个公司,几百几千人,每人都做出一点好的改变,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