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的需求变动,供应链有一定的纠偏和容错能力。比如预测相对偏低的话,可由安全库存、安全产能来应对;预测适当偏高的话,可以延迟供应商给我们的交付,或者手头库存暂时高一段时间。但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得尽快调整预测,否则长期累积下来,小洞变大洞就难补了。
我发现,有些企业习惯于做"一锤子"的买卖,在向持续性业务过渡的时候,建立有效的滚动预测机制便成为关键一环。比如有个跨境电商,主要通过谷歌、脸书等引流的方式,拿到消费者的订单后从国内采购、发货到全球。但有些产品的业务量相当大,生命周期也更长,该企业就尝试建立预测机制,提前补货到北美市场,来提高现货率,改善客户体验。第一批货发过去了,已经卖完了;第二批货发过去,在路上就已经卖完了;现在在备第三批。这后面的一大原因呢,除了初始预测准确度低,滚动预测机制尚不完善、没法及时纠偏是一大主因:补一票货,从供应商到公司,再海运到北美,动辄两三个月,而期间销量信息是每天都在进来,如果及早纳入滚动预测的话,整体的短缺和过剩情况就不会那么严重。
摘自《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第2版,刘宝红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