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现场公开课(第500-510期)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1天)上海(1/8,周三);深圳(1/15,周三)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1天)上海(1/9,周四);深圳(1/16,周四)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3天)上海(1/10-1/12,周五、六、日);深圳(1/17-1/19,周五、六、日)

详情请垂询助手党琪:182 1756 2014(微信同)。

从数据里学什么:以发货记录为例

| 暂无评论

一谈起数据分析,人们经常抱怨的是没数据。就如一位职业经理人说的,公司多年来快速发展,到千亿规模了,还是靠"肩扛手拉",从Excel到Excel,没有系统的历史数据积淀,也没有数据模型,怎么办?

其实一个公司数据再少,也不会没有发货数据,否则的话怎么跟客户收钱?那我们就以发货记录为例,光从这些发货数据中,看能发现多少有用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客户期望,判断供应链的绩效,识别能力短板。

先看发货数据汇总的时间单元,也就是说,是按周还是按月汇总发货量?在供应链运营上,周是个比月更理想的时间单元,是企业运营管理细度的体现。管理能力越强,管理力度越大,企业的时间单元就越小,越可能用周而不是月。试想想,如果拿一个季度的需求历史为基准,预测未来的需求,一个季度有3个月,三个数据点,能做什么样的分析?但如果分成13周,我们就有13个数据点,数据样本就更大,在数理统计上就更有意义。另外,按月划分,一个季度只有三个控制点,只有两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第三月的数据出来时,已经没机会改进,因为季度已经结束了);按周划分,就有13个控制点,意味着12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讲到这儿,可能有人说,我们按天划分,数据点不是更多、更好吗?不过这样做可能太细分了,需求的"噪声"可能不必要地放大,增加数据分析的难度。比如我在看一个产品的需求历史,以寻找合适的预测模型。按周汇总,该产品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虽然数据点只有6个;试着分解到天,就有42个数据点,数理统计上有了更多的样本,但一周里不同日期的需求变动性被呈现出来,让本来清楚的趋势中,增加了更多的变动性,看上去更像趋势中嵌套着"季节性",分析难度大增(如图)。

640 (61).png640 (60).png

需求按日分解,导入太多的"噪声",增加分析难度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每周补一次货,周五送到,满足下周的需求,所以按周汇总数据、作分析应该能够满足需要。当然,如果补货频率更高的话,比如每天都补货,那么需求历史就需要按日汇总,在预测每次的补货量时,也就不能忽视一周内的"季节性"。

相反,按月汇总数据,则可能掩盖很多本来不应该掩盖"噪声",造成错误的决策。比如每月需求是100个,这100个集中在一个星期,还是平均分散到四个星期,对供应链的挑战可大不一样。如果按月汇总,我们看不出需求的波动;如果按周分解,需求的波动则更清晰地反映在数据和统计结果中。

再看客户的期望,以及企业的实际交付能力

你问企业的管理者,客户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大家往往是各持己见,一笔糊涂账。那好,发货历史可以给你相当可靠的判断:客户订单是什么时候录入的(订单录入日期),客户希望什么时候发货(客户需求日期),我们是什么时候实际发货的(发货日期),客户期望就是需求日期与录入日期的差值,录入日期与发货日期之差就是企业的实际交付表现。两者对比,你马上就看得出两者的差距,亦即客户期望与供应链能力的差距。

那如果客户的期望是3天交货,我们是平均5天交付,这差距是不是个问题?不一定。有些客户习惯性地"高要价",比如今天下单明天要货,期待你3天后送来,供他们7天后用。有的差距却要关闭,不能因为你一直不及格,就以为客户可以接受不及格----你可能因此在损失营收。怎么才能知道是否需要关闭差距?你当然不用去问销售----发货历史就能告诉你,只要你分析的话。

比如对于客户A,从去年到今年,你的交付表现没有改变,但业务量却在增加----你知道客户的整体业务没增加,那意味着你的份额在上升,也意味着你虽然达不到客户的"期望",但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做得更糟。相反,对于客户B,类似情况下,你的业务却越来越少,表明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做得更好,客户对你更不满意。作为后端的供应链,我们不是生活在前线的炮火中,不大直接接触到客户,也对销售们的"危言耸听"充满戒心,但佐以这样的数据分析,还是可以相当可靠地判断发生了什么。

从发货数据中,还蕴藏着更多的客户信息。比如客户的订货习惯:每周还是每月下订单?是不是接受部分发货?这跟我们的关系可不小:如果是每月订货,而且不接受部分发货,那你就得备更多的安全库存来应对;如果订货频率更高,还接受部分发货,那么你可适当降低的安全库存。背后的逻辑是,订货越频繁,需求量就相对越稳定,计划也就越容易。

订货的频次也反映了客户的运营水平:运营水平越高,订货的频次一般越高,订货量一般也越平稳,这些更可能是优质客户的体现。而习惯性地给你一个大单子,让你分N次送货的客户,就跟那些习惯于大批量运作的企业一样,往往在管理上也更粗放。这类企业呢,整体计划性也往往有待提高----如果统计他们的急单比例,你就能够通过数据来验证。

从发货历史中,你还可分析客户的集中度。摘取一段时间的需求历史,比如6个月,按照料号、客户、月份分解,你就能判断,对于特定的料号,是否有客户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客户就是"大石头"(需求占比较高,一旦需求变化了,对全局的影响更大),在需求预测和需求管理时要特别关注,比如积极对接销售,了解信息系统外的信息;紧盯客户的需求变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大石头"的识别上,你得借助数据分析,而不是寄希望于销售,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客户,并不熟悉别人的客户,没法告诉你他们的客户是否是"大石头"。

你还可以从发货历史中看需求的变动性。比如基于13个星期的发货历史,你可以计算每个产品的需求标准差,跟13周平均需求值相除,就得到度量变动性的离散系数,或离散度。你马上看得出,不同料号的变动性大不一样,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比如都设置x天的用量作为安全库存,结果就是要么多了,要么少了,短缺与过剩并存。你还可以设定一定的规则,比如过去4周的平均需求与过去8周的相比,上升或下降超过一定比例,就需要额外关注等。

再看货是从哪里发出去的。比如某个客户默认是由最近的仓库A发货,但货物实际是从较远的仓库B发送的,那往往意味着仓库A的计划薄弱,没有备足货,造成更高的运营成本。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是客户需求问题呢,比如仓库B的客户调货频率高,每次调货少,这样好对付;而仓库A的客户三个月不订货,一订就要3个月的量,谁都难对付,所以就不得不向B库借货,由仓库B发出?

那好,我们还是看数据。相同的料号,不同的仓库,计算需求的离散系数,这问题不就有了答案?你也用不着去问两个仓库的客服人员,或者相应的销售人员----数据就放在那儿,答案就在数据里,你先该到数据里看看。

要知道,上帝只给我们一张嘴,却给了两只手,就是让我们在动嘴之前,先动手分析数据。没有人比数据知道的多。如果你从数据中看不出什么,很简单,你的分析还没到位,最常见的呢,就是你还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来分析。

最后,我想顺便指出,不能把发货记录当成需求历史,来预测未来需求。需求历史是基于需求日期的。比如客户12月1日要100件,但因为短缺,我们12月15日才发货,那这100件还是算12月1日的需求,跟什么时候实际发货无关。这是为了避免在短缺情况下,延误识别需求,低估未来的需求。这是很多人常犯的错误,经常有人问起,这里顺便作答。

摘自《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第2版,刘宝红著。

25年1月供应链系列现场公开课

围绕我的系列畅销书,我设计了系列精品课程,2025年1月份(第500期-510期培训)正在报名。


  1.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1天)上海(1/8,周三);深圳(1/15,周三)
  2.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1天)上海(1/9,周四);深圳(1/16,周四)
  3.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3天)上海(1/10-1/12,周五、六、日);深圳(1/17-1/19,周五、六、日)

更多信息请点击链接,报名详情咨询请联系我的助手党琪:182 1756 2014(微信同),电邮[email protected]

我有微博、微信(scm-blog),也在LinkedIn上,欢迎加我,随时沟通。更多联系信息见此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文章:wwwscm-blogcom

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文章:wwwscm-blogcom

评论

畅销专著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igh cost, high inventory, heavy asset solutions

畅销经典

  •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关于此日记

此日记由 刘宝红 发表于 2024-02-15 04:26February 15, 2024 4:26 AM

此Blog上的上一篇日记供应链管理:高增长、高成本的转型出路

此Blog上的下一篇日记合适的产品配合适的供应链

首页归档页可以看到最新的日记和所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