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供应链的成本做下来,交付和资产周转做上去?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跟供应商谈判降价,提升工厂生产效率,到低成本地区寻源等。这些都重要,但成效有限,因为很少触及结构性的问题,以及其后的本质原因。
比如产品成本高,一大根因是设计优化不够,可制造性差;另一根因是规格型号/SKU太多,批量下降导致规模效益低下。再比如生产成本高,一大根因是垂直整合:垂直整合下,需求单一,规模效益不如专业的供应商;另一根因呢,则是销售与运营没法有效对接,信息不对称,相互博弈导致预测准确度低,计划多变而降低了生产效率(而这也导致库存周转慢,交付及时率低)。
这些结构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就是前端防杂、中间治乱和后端减重。这也是《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一书的主旨。
第一是前端防杂,主要是强化产品管理,促进设计优化,精简SKU,降低产品复杂度。
供应链是从产品开始的,产品的复杂度决定了供应链的成本、速度和资产周转效率。产品大众化、市场饱和,面临"增长陷阱"的企业鲜有例外都会陷入复杂度大增的境地,表现在产品线越来越长,产品型号越来越多,独特设计越来越多,导致批量越来越小,供应链的规模效益丧失。"前端防杂"就是降低产品的复杂度,提高供应链的规模效益,从而降低单位成本。
产品的复杂度主要是产品管理的责任,但供应链也扮演关键角色。其一,对于新产品开发来说,供应链对接研发与供应商,在产品设计优化与设计选型上发挥桥梁作用,从一开始就能影响复杂度----这是供应链与研发的集成,让新产品"生"得好,从源头降低复杂度;其二,对于现有产品来说,供应链最熟悉成本信息,与营销和产品管理一道,可以更好地评估成本与收益,尽快做好精简产品的决策----这是供应链与营销、产品管理的集成,让不成功的老产品"死"得快。
三管齐下,把供应链的成本做下来、速度做上去
第二是后端减重,主要是提高供应商管理能力,通过市场方式获取资源,走轻资产之路。
很多本土企业习惯于垂直整合,重资产运作,随之而来的是规模效益不够,单位成本做不低;长期竞争不充分,能力必然退化。"后端减重"就是推动轻资产化,也意味着垂直整合解体,越来越多的增值活动由专业供应商完成。这需要提高供应商和供应链的管控能力,供应链因而成为企业的战略职能。
没有供应商就没有供应链,供应商的表现决定了供应链的绩效,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构成。企业需要从供应商管理的组织、流程和系统着手,克服常见的误区,确保在战略寻源阶段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在量产阶段维持高水平绩效,建立资产轻、灵活度高的供应链,并有效管控供应链风险,更好地应对季节性、周期性的业务起伏。
第三是中间治乱,即改善供应链计划,有效平衡需求和供应,从而降低库存和运营成本,并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计划是供应链的引擎,也充当着企业的"腰",把前端的需求和后端的供应串联起来。供应链的诸多问题,貌似没做到,实则没想到,说的就是计划的重要性。计划职能薄弱,企业就习惯性地处于混乱,难以有效平衡需求和供应,导致库存高企,运营成本高昂。企业规模越大,做到之前先想到也就越重要。
"中间治乱"就是改善计划,特别是需求计划。企业得解决三大挑战:其一,没有计划时,往往意味着多重计划,整个供应链缺乏协同基础;其二,不确定性小时,做不到精打细算,以追求精益求精;其三,不确定性大时,做不到群策群力,以避免大错特错。这也对计划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三分技术"上选择并优化合适的数据模型,在"七分管理"上拉通销售与运营协调流程。
在过去三四十年里,前端防杂,后端减重,中间治乱也是北美企业走过的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美国企业垂直整合盛行,业务繁杂,复杂度相当高。在日本企业和全球竞争的威胁下,美国企业开始聚焦核心竞争力,精简业务来降低复杂度;推动外包,走轻资产之路。后来,销售跟运营计划(S&OP)在美国企业登堂入室,推动了跨职能和供应链协作,以更加有效地应对业务的变化,同时降低库存,提高资产周转,控制运营成本。相伴而行的,就是供应链管理成为竞争利器,让企业更加灵活地应对需求变化,并在成熟市场生存下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