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批量大的产品复杂度低,复杂度高的产品批量小。汽车是个例外:一辆汽车大致有3万个零件,复杂度相当高;汽车也有一定的批量,长期以来是大批量行业的代表。兼具批量和复杂度,可以说是汽车制造的独特和挑战之处。这也是长期以来,汽车能代表一个国家制造能力的原因。而供应链的最佳实践呢,大部分都可追溯到汽车制造。
对于复杂的产品、复杂的供应链,汽车行业是如何应对的呢?这里简单地总结三方面。
第一,推动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降低产品的复杂度;
第二,供应链分层分级,把复杂的产品化整为零,由供应商来完成;
第三,整合供应商,以简单化的供应来应对复杂化的需求。
先说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
美国人有个笑话,说买回一辆雷克萨斯,掀开车盖一看,里面装着个凯美瑞。这当然是在调侃丰田汽车,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丰田的标准化已经跨越不同车型。比如,雷克萨斯和凯美瑞分别是高端、中端车型的代表,但很多零部件都是通用的。本田汽车也是类似。比如,思域和CRV是两款完全不同的车型,但用的却是相同的底盘。
我们再看看大众汽车。大众在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平台化、模块化、组件化。这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在平台化阶段,大众的目标是在同一汽车等级内,让不同的车型用同样的平台,但可以有不同的上装(车身)设计。这相当于大楼的地下结构都一样,但地上部分可不同。
到了模块化阶段,大众追求的是多个汽车等级的标准化,共用更多的模块。这相当于不但地基一样,楼盘的梁、柱、板等主要构件也采用标准件。
等到组件化阶段,大众就追求不同等级、不同车身的标准化,共用更多的组件。这相当于大楼的地基一样、梁柱板标准化了,连门窗和内装修都标准化了。
从平台化到模块化,再到组件化,三个阶段不同,但本质却相同,都是为降低产品的复杂度和增加规模效益,以降低生产和库存成本,提高资产周转效率。这套做法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基本实践,以应对燃油车大众化后的成本压力。
模块化也便于整合最优的供应资源,推动了汽车供应链的分层分级。
典型汽车供应链的分层分级就像这样:主机厂,比如通用、丰田、大众负责整车的设计、组装与营销;一级供应商,比如博世、电装、采埃孚负责模块的设计与制造(像传动装置、座椅、仪表盘就属于典型的模块);二级供应商,比如英特尔、英伟达提供芯片这样的关键零部件;三级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等。要说"汽车行业",其实主要指的是主机厂和一级供应商----它们都聚焦汽车行业,而二级、三级供应商呢,则往往服务多个行业,其产品有更大的通用性。
一级供应商相对强大、完善,是汽车行业的又一大特点。严格意义上,汽车行业的一级供应商有特定含义:它们不光直接跟整车厂做生意,更重要的是能够代替整车厂,负责特定模块的设计、组装、测试工作,以及相应的项目管理和下级供应商、供应链管理。
伴随着分级分层的是专业化和外包。越来越多的事由专业的供应商来做,也让整车厂得以减少重资产。专用重资产集中到专业供应商处,而专业供应商服务多个客户,需求聚合效应更明显,客观上提高了资产投资回报率。这也是提高整个汽车供应链投资回报的关键,以应对华尔街的巨大压力。
在别的行业,比如家电,一级供应商的综合能力就相对弱多了。
2009年,我和一个美国咨询公司到国内,帮助一个家电制造商外包生产,一大挑战就是没有合适的一级供应商。这也容易理解:长期以来,汽车行业由一级供应商做的事情,比如模块、系统的组装和测试,在家电行业一直由家电制造商自己做。老子不死儿不大,一级供应商自然就没法成长。
一级供应商,如果是自然成长的话,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兼并整合会加速这一进程):(1)零部件的制造;(2)模块的制造;(3)模块的设计。
当达到第三阶段后,供应商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就成了集成供应商,为整车厂提供技术、设计、制造能力,以及管理产品开发和供应链的服务。相应地,技术和创新的领导权也逐渐转移到这样的供应商,而整车厂则更多地聚焦品牌、市场、客户服务以及全球的销售网络。
这些变化改变了供应链上的力量对比,也改变了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关系。
一级供应商变得更强大,系统增加了整车厂的管理难度。对于这些集成供应商,北美车厂的管理方式却长期停留在过去,继续把它们当做以前的零部件供应商来对付:短期关系,一切向钱;谈判降价,不行就换。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制造了很多问题,没法有效整合供应链的优质资源,也是北美车厂没法跟日本同行竞争的一大原因。
分层分级后,整车厂需要和一级供应商紧密合作,因为一级供应商做的事,本来就是由整车厂做的。这就注定不能有太多的一级供应商,否则管理难度会太大,管不细、管不好。正因为这个原因,供应链的分层分级和供应商整合是相伴而行的,分层分级的过程也是整合供应商、只跟数量有限的优质供应商做生意的过程。如果你看北美这几十年来的发展,供应商整合是个非常清晰的趋势,不光在汽车、家电、快消品等大批量行业,也包括飞机制造、大型设备等小批量行业。
供应商整合带来规模效益,反映的也是以简单对复杂的思想。需求已经很复杂,如果供应也很复杂,我们的风险就是以复杂对复杂,导致规模效益彻底丧失。作为企业,我们要么要在需求端"收口子",降低需求的复杂度;要么要在供应端"收口子",整合供应商,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如果两个口子都收不起来,就注定供应链的成本做不下来,速度做不上去,失去竞争力。
【小贴士】前端防杂、后端减重、中间治乱
经济低迷,唯有低成本者方能生存。这是我的老东家,硅谷一家设备制造商的前CEO的名言,也是他在高科技领域经历了几十年风雨后的经验总结。
高科技行业如此,一般行业也不例外。那成本怎么才能降下来?从供应链的角度,我们得前端防杂、后端减重、中间治乱,三管齐下来应对。
前端防杂是降低产品的复杂度。多年快速增长后,企业的普遍挑战是产品线越来越长,产品型号泛滥,独特设计越来越多。供应链是从产品开始,而产品的复杂度高,就注定规模效益做不上去,单位成本降不下来。所以,我们要精简产品线,推动标准化、系列化和模块化,降低产品复杂度来降低产品成本。
后端减重是对于非核心竞争力,要走轻资产之路,以降低固定成本。垂直整合的重资产(比如自建工厂)需求单一,规模效益不如专业供应商;长期竞争不充分,能力必然退化。结果呢,你最糟糕的供应商,就是自家的生产线。解决方案呢,就是依靠专业供应商,但前提是提高选择、管理供应商的能力。
中间治乱是有效对接销售和运营,提高计划的准确度,从而降低库存和运营成本。计划不到位,既做不到精益求精,也免不了大错特错,直接表现就是库存高企,但客户要的我们没有,我们有的客户不要;加急赶工多,运营成本高。这一切表面上是没做到,实际上是没想到,得从改进计划着手来改善。
但是,常识并非常行,深陷困境的企业往往在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在新能源行业,这几年需求不振,内卷严重,行业巨头们却纷纷推出更多的产品,更多元的设计,更多的定制化;采购额下降,老供应商已经够多了,却一直在导入更多的新供应商;老工厂开工不足,却在建更多的新工厂,跟供应商竞争,把原来供应商做的拿来自己做。有个企业在2020年初只有5个自建工厂,三年疫情后我再去时,发现已经有40多个。这一切都导致成本、库存和重资产问题越来越严重。
就前端防杂、后端减重、中间治乱,我有一本专门的书来阐述:《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第2版)。其中对于产品复杂度控制,我们要在新品导入时做好设计优化、设计选型,尽量提高试错成功率;一旦试错失败,我们要尽快精简营收、盈利不达预期的产品,做到尽快止损,这里点到为止,不再赘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