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现场公开课(第500-510期)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1天)上海(1/8,周三);深圳(1/15,周三)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1天)上海(1/9,周四);深圳(1/16,周四)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3天)上海(1/10-1/12,周五、六、日);深圳(1/17-1/19,周五、六、日)

详情请垂询助手党琪:182 1756 2014(微信同)。

供应链的转移:怎么来的,就会怎么去

| 暂无评论

这些年来,美国巨无霸们在不断衰落,但并不能改变中国企业的处境:我们还是要面对全球供应链转移的挑战。我想说的是,其实全球供应链一直在转移,怎么来到一个国家的,就可以怎么离开。网上有很多声音,有些是过度悲观,唱衰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未来;有些是盲目自信,说离了中国不灵,因为整个供应链现在都在中国。这里我想讲三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一,这些年来,国内的人工成本持续上升(这是好事,表明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构成供应链转移的内在驱动因素,不过在强大的惰性下,欧美日的巨无霸们作为有限;新冠疫情和贸易战等带来的不确定性,则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驱动企业做出战略性转变。

要知道,巨无霸们做事不会轻举妄动,一触即发;但是,一旦战略定了,就不能低估战略驱动的力量,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让我们看个硅谷的例子。

2010年前后,一个百亿美元级的供应商关闭硅谷的工厂,搬到成本更低的马来西亚去。这个工厂的主要业务是修理旧的PCB板。行家都知道,旧的要远比新的难对付,有很多细节都得靠熟练员工。硅谷的老美们都要丢工作了,有多少动力教马来西亚的员工,培养自己的"掘墓人"?于是马来西亚工厂的质量、交付问题不断,连客户副总层面的人都在整天催货。

你问我怎么知道这些?这客户中就有我的老东家。记得有一次我在国内出差,老东家的供应链副总给我打电话,说短缺实在太严重,大家就在互联网上满天下找料,发现中国有个供应商,似乎有类似的库存,让我正好在那里确认一下。极度的短缺前后持续了一两年,堪称灾难深重。想想看,这家供应商面临的压力该有多大!但挣扎归挣扎,无可奈何花落去,该转走的还是转走了。

这后面的终极动力呢,是资本:企业盈利达不到目标,在华尔街的压力下,高管们会丢了饭碗。虽然客户至上,客户体验差会拿脚投票,但那是一年两年三年之后的事,在高管们保住眼下的饭碗面前,自然是不值得一提的。至于供应链的改变影响到基层员工,那就更管不着了。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汽车工会的势力那么强大,工会跟企业签订的合同那么苛刻,也阻挡不了通用汽车一个接一个地关掉美国的工厂,业务搬到海外。

不要忘了,驱动美国企业的不是总统,不是议会,更不是选民;驱动美国企业的历来都是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里的那个资本。今天的资本,虽然跟原始积累阶段的资本大不一样,表现地越来越低调,越来越"温顺"。不过不管尾巴夹得多紧,还是那句俗语说得好,某种动物是改变不了吃某种东西的,资本逐利的本性没有任何改变。所以,不要小看资本的力量,低估资本驱动下巨无霸们的决心

这也是全球供应链的普遍现象:刚到一个低成本地区采购时,供应商的价格很好,但质量不好,链主企业就督促、帮助供应商改进;等供应商的质量达到要求时,一分钱一分货,价格就不好了,于是链主企业就找成本更低的地区,重新来过。一旦链主企业的产品差异化优势不再明显,盈利能力下降,来自华尔街的压力更大时,这一转移就更加迅速。

这不,人们终于对"中国制造"的质量信心满满,对我们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供应链赞不绝口的时候,也是我们开始失去那些中低端业务的时候。供应链的转移就如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贸易争端、泛政治化等无非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第二,不要小看后起之秀。一说起越南、印度等相对低成本地区,有些国人颇不以为然,甚至极尽嘲笑之能事。莫笑少年穷,当年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有位前摩托罗拉的总监讲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摩托罗拉刚到中国的时候,国内的供应商连个像样的手提袋都做不出来,都得摩托罗拉手把手地教。

2000年我在上海做项目,同事主要来自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帮人抱怨上海这不好,那不好,连吃点海南鸡饭都找不到可口的,其口吻就跟现在有些人讲印度没什么两样。结果没几年,上海就完成了国际化,基础设施、服务业那样比香港差呢。而香港呢,则不可逆转地走上了下坡路。

IBM刚开始外包的时候,对供应商来说啥都是秘密,因为不管技术还是工艺,供应商都不如IBM。采购的一大任务呢,就是充当"看门狗",确保供应商不要偷走IBM的知识产权。而今,IBM还能制造什么?通用汽车、通用电气、波音呢?在我的记忆中,通用汽车能够独立设计、制造一辆汽车,至少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吧。现在谁都在干这些活?全球各地的供应商。

就拿苹果来说,是的,苹果现在的代工商是在国内,大批的二级三级供应商也在国内。大家看到的都是工厂、设备,其实实体供应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和经验。在链主企业的驱动下,各级供应商到低成本地区设厂,把知识和经验传授过去,用不了几年,低成本地区的能力就上来了。当年的供应链就是这样转移到中国的,当然也可以用同样方式转移到别国。

第三,不要悲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低附加值供应链的转移,并不是多么糟糕的事。我们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下一代不要跟我们一样过苦日子。现在,那些低端的制造业务转移了,我们慢慢地上升到供应链的顶层,做附加值更高的事,不正是我们的目标吗?

当年进口一架大飞机,需要出口一亿双鞋,或者8亿件衬衫。我们不想继续处于全球供应链的最底端。三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后,我们的企业从资本到技术,都有了实质性的积累。低端产业转移正好是动力,逼着我们的更上层楼,做好产业升级。

我们当然不想让任何企业离开中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假以时日,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我们要做的是居安思危,提前布局。其实众多企业早都看到这点,各行各业的领先者已经在往供应链的顶端移动。

混乱的是媒体,以及媒体影响下的大众。而媒体中,能够真的深思熟虑的,没有深陷现象中的,寥寥。他们要么过度悲观,要么盲目自信。对那些宣扬中国供应链不可替代的媒体而言,他们看到的都是箭头已经落地,然后围绕箭头画圈,说射得真准。殊不知,同样的箭头,也可以同样的方式落在别的地方。

而正是这些同样的人,今天在鼓吹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不可替代,明天又会说谁都不是不可或缺的。这就如当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去跟以色列谈判,几十万人到机场送行,口号满天响,都是跟以色列人不可共天;跟以色列媾和后,萨达特最担心的就是没法给这些"支持者"交代,结果一回到机场,同样的几十万人口号连天,都在歌颂跟以色列的和平协议是多么英明。

兴也忽,衰也忽。横贯美国多个州的"铁锈带",几十年前可是全球供应链的中心,一个中学毕业的蓝领工人,连加减乘除都不熟练,就可以过上"一座房子两部车,三个孩子一条狗"的中产生活。谁能想到,今天会有那么多的鬼城空空如也。前苏联强大到让世界颤抖的军工业,二三十年的时间不到,如今还剩点啥呢----乌克兰战场就如二战电影的续集,还能看到多少高科技的影子呢?

我曾经翻开上世纪80年代的《读者》(当时还叫《读者文摘》),上面写着香港是全球成衣、玩具的第一第二的供应商,产量占全球的百分之多少多少,恍若隔世。一个小岛,就那么几个人,竟然曾经在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称霸全球。如果告诉九零后,零零后,还会有几个人会相信呢?

兴兴衰衰,都是自然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节哀顺变。对我们能控制的,要有勇气来改变;对我们没法控制的,要有耐心来忍受;同时祈求上苍给我们智慧,分清那些是可控的,那些是不可控的。远离媒体的喧嚣,脚踏实地地干活,得到什么,就是什么。

那么,对企业来说,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全球的政治局势。一切企业利益,不管多大,不管在哪个国家,在国家的政治利益面前都是不值一提,不堪一击的。企业只能尽可能地预判,然后适应。什么是可以改变的?那就是练好内功,开发出好产品,搭建出好的供应链,向全球供应链上附加值高的地方跃迁。

25年1月供应链系列现场公开课

围绕我的系列畅销书,我设计了系列精品课程,2025年1月份(第500期-510期培训)正在报名。


  1.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1天)上海(1/8,周三);深圳(1/15,周三)
  2. 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1天)上海(1/9,周四);深圳(1/16,周四)
  3.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3天)上海(1/10-1/12,周五、六、日);深圳(1/17-1/19,周五、六、日)

更多信息请点击链接,报名详情咨询请联系我的助手党琪:182 1756 2014(微信同),电邮[email protected]

我有微博、微信(scm-blog),也在LinkedIn上,欢迎加我,随时沟通。更多联系信息见此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文章:wwwscm-blogcom

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文章:wwwscm-blogcom

评论

畅销专著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igh cost, high inventory, heavy asset solutions

畅销经典

  •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关于此日记

此日记由 刘宝红 发表于 2024-04-15 04:24April 15, 2024 4:24 AM

此Blog上的上一篇日记中餐连锁店:计划为什么难以专业化

此Blog上的下一篇日记计划职能的绩效如何考核

首页归档页可以看到最新的日记和所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