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处理是拖长周转周期,增加周转库存的重要因素。比如本来是随到随处理,周转时间短;批处理下,需要积攒一段时间,周转时间就长。这听上去是个生产制造的概念,其实普遍的程度远超我们想象。
比如有个公司,每周五晚上给供应商更新一次预测,这意味着最高达7天的延误:如果公司周一调整了预测,直到周五晚上才能传递到电子商务平台;而供应商一般周末不上班,只有到了下周一才能看到。很多供应商周一早晨安排各种例会,往往来不及消化上周客户的预测变化,一些重大问题就可能得等下一周的例会来解决。光这一项,就意味着可能高达两周的延误,也意味着产能扩张、生产准备可能得延迟两个星期。
或许有人会问,这每周五晚上更新预测的规矩是怎么来的呢?或许是多年前,信息系统刚实施时,硬件性能有限,运行太慢,每天更新不现实;或者是每周更新,易于报表、指标统计;或者是一个不经意的决策,"反正是预测,预测不就是中长期嘛,延误几天也没什么";或者是出于善意,即让所有的预测都敲定了,周五晚上一总发给供应商等。
有些批处理是规模效益原因,有些是信息技术原因,还有些呢则纯粹是因为懒。但不管怎么样,批处理延长了周转周期,意味着更多的周转库存;批处理也增加了不确定性,供应链的自然应对是增加安全库存。
先说规模效益。批处理虽然在运营成本上获得一定的规模效益,却以更高的库存成本为代价。两者之间的平衡,跟企业规模有很大关系。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我们需要及时调整。
比如有个跨境电商,规模小的时候,门店的销量有限,每周给总库下一次补货指令,这就意味着补货周期增加了最高达1周;同样,总库也不是每天都发货,而是每周发货,以降低货运的单位成本,这给补货周期又增加了最高达1周的时间;货物送到网店对应的仓库了,进库验收快则1天,慢则1周,"翻译"过来,又意味着增加最高达1周的补货周期。这些都显著增加了门店的周转周期,相应地,门店也得放更多的库存来应对。
后来,这个电商的规模越来越大,完全可以每周多次订货、发货,批量也足以拿到最好的运费;仓库也建议多次发货,这样细水长流,避免闲的时候闲死,忙的时候忙死;也不用一下子积攒太多库存,减小爆仓可能,降低仓库的管理难度。但是,老习惯很难改变,特别是在门店,店长们不愿增加收货频次。批处理的根源就变成了懒惰。
俗话说,懒人养库存,库存养懒人,这就成了恶性循环。用一位叫"黑白"的读者的话说,库存花的是公司的钱,省的是员工的事,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为什么店长们懒?这又跟信息化程度低有关。该电商的门店补货完全靠手工,店长们要在Excel表格中更新在途、在库库存,计算净需求,通过email发送给总部,然后通过email、微信跟进交付,整个过程实在是太痛苦了。于是,店长们就批处理,一周痛苦一次。
应对方案呢,可以考核店长,让他们更加勤快地补货;也可以专职化,设立专门的计划岗位,负责门店的计划和补货;还有就是信息化,让信息系统来自动驱动补货流程等。
信息化程度高的时候,大部分任务可以自动化,比如ERP自动产生订单,自动通过电子商务发给总库或供应商,仓库收货验收时扫码,相关信息自动录入ERP,付款周期一到,自动付款,人工参与很少,都能客观上降低批量,缩短周转周期,相应地降低库存。
这也是为什么在有些电商和新零售企业,有个指标就是特定比例的订单要系统生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