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采购方一样,供应商的供应链也需要预测来驱动。供应商能否执行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度。
预测从哪里来?从采购方来。但有些采购担心预测准确度,不愿意给供应商提供需求预测。作为供应商,你的选择有两个:如果你胳膊粗,你就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订单,我就不建产能不备库存;如果你胳膊细,那就只好自己承担预测的风险,自己猜个预测。
不见兔子不撒鹰,自然是害了需求方:需求落地时,供应商已经来不及响应了。供应商自己做预测呢,因为比采购方更加远离需求,数据和判断都没有采购方多,预测准确度只能更低,不管是短缺还是过剩,影响到的是客户还是供应商,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都不是好事。
要知道,在供应链上,谁处于最合适的位置做某件事,谁就应该去做,否则注定是次优化的解决方案。这是个基本准则。显然,采购方离需求更近,处于更合适的位置做预测。
在管理良好的公司,企业一般有滚动预测,定期发送给供应商,比如13周预测准确度较高,指导未来三个月的交货;14到26周的预测准确度较低,指导供应商做中长期产能规划。在管理粗放的企业,企业的需求预测能力薄弱,给自己的生产都没有预测,供应商就更不用提了。计划的先天不足,就只能靠执行来弥补,表现在生产线上加班加点,忙的时候忙死,闲的时候闲死;采购采取多点寻源,一个料号由多个供应商做,以防万一供应商A供不上货,供应商B来备份。备份的结果呢,供应商的份额不断变化,增加了需求的不确定性,让供应商的产能、库存更难安排,尚且不说增加了采购在订单分配上的贪腐风险。
进一步讲,对于采购方需求很大、占供应商的产能比例较高时,没有一个供应商会有那么多的富裕产能,来"准备"万一自己的竞争对手没法供货,好把它们的生意抢过来----因为产能利用率低,那样的供应商早就破产了。所以,在供应商的产能准备上,我们必须正视预测,督促、帮助供应商及早准备。
【案例】日本供应商供不了货
有个电商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最近却遇到了麻烦:供应商产能不足,一个关键元器件供不了货,严重影响到该电商的业务。这个供应商是日本厂商。日本供应商一般比较保守,不见兔子不撒鹰。这不,需求落地了,兔子跳出草丛了,鹰却来不及升空了。
刚开始,该电商把问题归咎于单一供应商没法形成"充分竞争",所以日本供应商"有恃无恐"。作为应对措施,他们的本能反应就是再找个供应商,却发现"天下的乌鸦一般黑",关键元器件的供应商个个都差不多,属于所谓的"有能力,但也有脾气"的战略供应商[1]:这货是专门给你备的,你要我确保供应,那好,你得给我预测啊,这预测就是业务承诺。
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了防止断货,该电商就给新的供应商提供预测,就未来供货达成协议。而这些呢,正是当年他们不愿意为日本供应商做的。这有点像美国的NBA:球队战绩太差,管理层不能接受,就拿主教练开刀;但解雇主教练后,再雇个新教练,成绩还是依旧,甚至更差,却没人再说什么了。
对这个电商来说,问题的实质是拿竞争代替管理,想借助"市场竞争"做空手套白狼的生意:我不给你预测,不履行我的管理责任,但我还是想拿到我的货。大客户的习惯是凭着胳膊粗拳头大,让供应商承担所有的风险,但对于战略供应商却不管用----它们的胳膊也很粗,你不能光靠市场竞争,那是市场行为;你还得采取管理措施,即管理行为。对企业来说,竞争优势没法通过市场行为获取,因为市场行为对大家都一样;差异化的优势要通过管理行为获取。提供中长期预测,帮助供应商管理产能,就是一个典型的管理措施。
[1] 在这里,"战略供应商"定义为替代难度大,转换成本高的供应商。通俗地讲,供应商不跟你做生意会有损失,但你不跟供应商做生意就死了。更多战略供应商管理,请参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第3版),刘宝红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