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一分货,还是物美价廉?相信大部分人相信一分钱一分货:你偶然可以便宜买到好东西,但就大概率而言,最低价买到的肯定是最糟糕的。赢得政府合同的,总是报价最低的供应商。这不,政府的这停车场就塌了。美国大兵们有句笑话,说不要忘了,我们手上的武器弹药都来自报价最低的供应商,言下之意是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图片来源:http://www.demotivationalposters.org
那为什么又有最低价中标,也就是说花最少的钱,买最烂的货回来?决定最低价中标的是老板,老板们做了几十年的生意,难道就不知道一分钱一分货吗?这看上去是老板问题,根源却在于采购没有能力花好钱,逼得老板不得不最低价中标。且容我详细道来。
就如前文讲过的,采购能力不够,没法有效评估供应商,不能客观量化其质量、交付,其实就是不知道供应商的好坏。这时候老板就面临两个选择:一种选择是给采购很多钱,但因为采购"不识好歹",没法有效选择供应商,花了很多钱,还是买来一堆烂货;另一种选择呢,就是花最少的钱,买一堆烂货,先把钱省下再说。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办?你当然是冲着确定性最高的那条路去,最低价中标,至少还可以省钱。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因为供应商准入缺乏客观标准,后续绩效难以客观量化,就只能在唯一客观、透明的价格上死磕。在质量、交期、服务等指标难以客观统计、从而可以作假的情况下,价格总可以做得更低----价格高是腐败,相对好对付;其实价低质劣也是腐败,而且更难防。
经常有人抱怨,说公司对采购的期望只是价格,他们成了价格至上的牺牲品。员工做决策得基于客观信息,而价格是唯一客观的信息;管理层考核员工也得基于客观信息,而价格也是唯一客观的信息。从上到下,唯一客观的信息就是价格,你不价格至上,最低价中标还能做什么?
所以,你不能把价格至上简单地当做组织行为问题来对待;你得从系统、流程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围绕交付、质量、技术等有关价值的指标,在流程上收集结构化的数据,在信息系统里储存、统计、汇总这些指标,从而让企业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价格以外的价值。这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要落实到每一个订单的每一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也是企业管理精细度的重要体现。
所谓的中基层管理,其实相当一部分任务就是管理数据,围绕数据统计绩效,围绕绩效管理员工行为。绩效管理其实容易,难的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价格与价值之争,最终还是得回到数据上。离开客观数据的支持,价值永远也不可能战胜价格。
最后,最低价中标虽然糟糕,但在没法有效客观量化别的指标前,有个客观标准要比没有强。网上经常看到"大声疾呼",说最低价中标害死人,还把权威的《xx日报》搬出来,说《xx日报》曾两次发文,诟病"最低价中标"。那把最低价中标拿掉,比如来个"次低价中标",或者合理价中标,会不会更好?那会更糟糕,因为"次低价"难以客观界定,供应商揣测"次低价"的结果是系统拔高报价;尚且不论合理价格本身就很难定义。
【实践者问】劣币驱逐良币,优质供应商的保有率低,为什么?
【刘宝红答】劣币驱逐良币,优质供应商被系统淘汰,根本原因是没法客观量化优质供应商价格以外的绩效,比如质量、交付和服务。没法衡量的就没法管理。供应商选择就只能基于能够客观量化的指标,即价格,而优质供应商在价格上是没法跟劣质供应商竞争的,于是被系统淘汰。
这就有点像硅谷和深圳的中餐馆。在这两个地方,中餐馆普遍是便宜是足够便宜,但烂也是足够烂。我的个人看法是这两个地方太年轻,文化积淀少,小资阶层尚未成气候(这里的小资跟收入上的中产阶级是两回事),一般消费者只是看价格,而服务好、情调好的餐馆价格高,很难存活下不来。上海就相对好点,因为文化积淀久,小资阶层强大,更愿意为价格以外的价值买单,所有就有更多有情调、菜品精致的小餐馆(当然,这完全是个人管见,欢迎拍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