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是非常标准的产品,产品跟产品是不同的。比如兰州拉面,虽说配方、加工过程都差不多,但你知道,北大街的马师傅就是比南大街的牛师傅做得好吃。再比如在半导体设备行业,那些关键零部件的图纸设计、所用设备、加工工序都一样,但即便在同一供应商的不同生产设施,制造出来的零部件性能都可能不一样(这就有了英特尔的"严格拷贝",一经锁定,不能再变)。
所以,产品天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完全基于价格,为这些貌似一样、实则不一样的产品制造一个异常充分的竞争环境,最后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比如马师傅的拉面好,价格就高点;牛师傅的拉面差,价格就低点。如果只以价格作为标准,马师傅就没有竞争力,他的选择就只有两个:要么关门,要么向牛师傅看齐。马师傅的拉面好吃,自然有好吃的原因:要么是用了更好的料,要么是花了更多的功夫。这不,向牛师傅看齐说白了就是偷工减料。当然也可能是马师傅技术高,但技术是怎么练出来的?时间。他可能多做了几年学徒,多拜了几个师傅,这都是成本。
如果这样的成本转化不成收益,那么后来者就不会花那么多精力去学习,以后牛师傅就越来越多,马师傅就越来越少,街道上的拉面也就越来越难吃。那么说,牛师傅是"充分竞争"的胜利者?当然不是:还有质量更差、价格更低的杨师傅、朱师傅呢。就这样,这拉面的价格是越来越低,不过质量也越来越差,劣币完成了对良币的驱逐。
异常充分的竞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马师傅是薄利多销,跟牛师傅价格一样呢?在价格至上,充分的竞争的情况下,马师傅一开始"物美价廉"、薄利多销,大家就会都到马师傅那里吃面。牛师傅、杨师傅、朱师傅们怎么办?很简单:降价。马师傅只有跟进的份。这就如劣质供应商降价了,作为采购,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质量更好、价格也更高的供应商匹配。就这样,薄利变成了微利,几轮后就是无利。为了生存,马师傅要么另寻出路(优质供应商流失),要么开始跟牛师傅们看齐,偷工减料,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还是劣币驱逐良币。
管理粗放,价格至上,很多企业随时随地导入供应商,刻意制造异常充分的竞争,干的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勾当,供应商无利可图,采购方最终自己也成了受害者。
我经常拿东莞、昆山的钣金件供应商做例子。钣金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供应商很多,竞争异常充分,采购们三天两头来砍价,三天两头更换供应商。到最后,有能力的供应商就退出,因为他们有更多选择;剩下的那些呢,接电话的是老板、送货的是老板、做设计的是老板、处理质量问题的是老板、收账的也是老板----盈利不足,企业没法负担工程师、客服、质量等支持人员,就变成了小老板加一帮民工的血汗工厂。
这剩下的供应商呢,价格是足够低,但质量和服务也足够差了,一遇到季节性、周期性需求,往往没资源,没产能,很难有效支持你的业务需求。如果你的产品要升级换代,他们有钱更新设备、更新工艺,给你做更好的机箱吗?不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产品没什么技术含量,市面上有很多供应商在做,但还是有那么多的企业在垂直整合。
那么怎么办?我们的解决方案是采取管理措施,对供应商"收口子",做到有选择、有管理,先督促、后帮助供应商来改进,我们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一书中有详细的阐述。
要知道,光靠市场机制是没法差异化的;市场机制加上管理措施,才是企业差异化的根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都在用同样的供应商,两个客户规模也差不多,一个客户能拿到他想要的,而另一个就拿不到。两个客户处于同样的市场环境,能用的市场竞争方式都差不多;不同之处呢,是管理行为。前者采取管理措施,提高了通过市场方式获取资源的能力;而后者纯粹依赖市场竞争,供应绩效不保,增加了垂直整合重资产的风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