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如何能更好地核算成本?他们总觉得,成本核算不清,自己被"蒙"了,是拿不到更低价的根本原因。但问题是,即便你能核算清,那又能怎么样?
这不,你在高铁上,餐车小姑娘推着车过来了,你问瓶装水多少钱,她说5元;你又问,多大的瓶子?她说,就是超市里1元的那种----要买就买,不买拉倒,你知道成本又能怎样?但是,你家楼下的便利店里,卖货的小姑娘从来不会这么"虐待"你。同样是做生意的小姑娘,为什么表现这么不一样呢?
很简单:火车上的小姑娘是短期关系,这次跟你做完生意,下次见到你恐怕是27年以后的事了;便利店的小姑娘是长期关系,她不但想做你今天的生意,而且想做你明天和后天的生意。所以说,这里的问题不是你不知道成本,而是短期关系在作祟。
有些企业习惯于极端短期的做法,把供应商都做成了城乡结合部的野狗,双方没有任何互信,供应商对未来没有多少可预见性。没了未来,供应商就没有可失去的;没有可失去的,当然是坑你没商量,能坑多少算多少。有求于我,那就听我摆布,因为等风向一转,你不也是跟供应商三天砍一次价吗?
要知道,喊不公平的,其实往往是不公平的始作俑者。那些在成本核算上死磕的企业,总是觉得供应商对他们不公平。但这些企业对"公平"的定义呢,就是"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如果你的不是我的,那就不公平"。有个家电巨头习惯于极端压价,一轮又一轮地竞价,甚至是电子竞标。几轮下来后,供应商说了,爱谁谁呢,这生意你想给谁就给谁吧----我都亏老本了,你还嫌我不给你摊开账本,告诉你"真实成本"?
或许有些人会说,我们的成本核算主要是针对那些强势供应商,它们仗着有技术优势,不肯降价。我想说的是,价格是市场供需决定的,跟成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否则,茅台、二锅头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水和酒精,那为什么茅台上千块一瓶,二锅头只卖几十元?它们明码标价,有人卖有人买,供需形成均衡,就是合理价,有什么好证明的?
越是一流的企业,他们的资源越多地投入到基本面的问题上,比如优化产品设计,做好设计选型,整合供应商,这都是从根本上降低成本。这就如那些最优秀的学生,他们不会花太多时间盘算自己能得多少分,别的同学能得多少分;他们更多地是把时间花到基本面上,比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日有所知,日有所进,自然会得到更好的分数。
当然,话又说回来,我也不是不鼓励你做成本核算。账还是要算,要细细算,因为不算账就不知道,不知道就没法管理,特别在短期、局部竞争不充分,要和供应商谈判的情况下。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价格不是成本决定的,不要在"真实成本"的牛角尖里钻得太深。
【实践者问】几家供应商竞争报价,拿到的最低价还是达不到目标成本。采购做了成本分析,认为价格已经足够合理;内部客户看了成本分析,不同意采购的看法。比如采购用的人工成本是35元/小时,为什么不是33元或32元?怎么办?
【刘宝红答】成本分析在判断价格的"合理性",但其众多的假设,本身也有个"合理性"的问题。比如正常利润取5个点,为什么就不是4.9个点?间接费率45%,为什么不是43%或者46%?另外,有些所谓的"成本分析",也颇有绕着箭落地的地方画圈的嫌疑,通过调整假设,来"证明"价格的合理性。这都注定有扯不完的皮,采购是永远也说服不了内部客户的。
这就又回到价格的合理性问题:合理的价格只有市场能够决定。
【实践者说】财务会计人员正在转岗或转型,转岗去采购部才发现,用过去财务会计的一些知识或工具,无法"分析透"供方产品成本与价格,殊不知采购与财务的最大区别是:前者面对的是市场而后者面对的是办公场。----云中月下,"供应链管理实践者"微信公众号读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