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二三十年的攻城略地,快速增长,本土企业的"家底"已经相当厚,虽说创业还是主旋律,但守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处于从创业到守成的拐点。表现在增长上,就是从高速变为中低速增长;表现在运营上,就是从野蛮成长转向精耕细作。
创业与守成对能力的要求有差异。创业需要企业家精神,而正是众多的企业家善于抓住机会,投入资源,敢于冒险,才造就了这千年一遇的经济高速发展;守成需要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完善组织、流程和系统,让企业更加平稳、高效地运作。创业需要领袖,领袖更多是野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守成需要经理人,经理人更多是家养的,后天培养的成分居多。
可以骑马打天下,但不能骑马治天下。创业时代是骑马打天下,做不精做不细,企业主要由业务模式单轮驱动。在守成阶段,我们要开始双轮驱动,一方面继续业务模式上的创新,另一方面要改善供应链运营。骑马治天下,沿用创业的方式来守成,注定问题多多。
细看我们的问题,不管企业大小,很多都是因为把创业的方法用在守成上。比如不断追逐热点和风口,进入过多的领域,导入过多的产品线、产品型号,都是典型的创业做法。其结果是产品复杂度大增, 批量越来越小,规模效益丧失,导致成本做不低、速度做不快。
再比如创业者大都是行动偏见,认为计划不如变化,习惯性地忽视计划。没有计划性,二三十个人的小分队"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实干精神;几万人一起摸着石头过河,那就是闹剧、悲剧了。我们常说的粗放,首当其冲就是粗放在计划上,习惯性地依赖执行来弥补计划的不足,甚至计划的不作为。
复杂度大增,计划缺失,再加上垂直整合下的重资产运作,总结起来,就是前端杂、后端重、中间乱,是供应链的成本做不低,速度做不快,资产回报率低的根本原因。结果呢,生意越做越多,钱却越赚越少;或者说账面上赚了,都赚到库存和产能里去了。上至千亿级的大企业,下至几亿、几千万规模的中小企业,规模虽然大不相同,这些问题却惊人地相似。解决方案也有共性,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前端防杂、后端减重、中间治乱。
前端防杂、后端减重、中间治乱,系统改善供应链绩效
第一,供应链从产品开始,产品复杂度是成本的驱动器。产品复杂度降低了,相应的组织、流程才可简化,复杂度驱动的成本就自然降低了。企业要改变有设计但没有产品管理,有销售但没有需求管理的局面,推动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模块化。
第二,垂直整合下,重资产的需求单一,规模效益不足,单位成本高,固定成本刚性大,没法随着业务的变化而调整。解决方案是依靠专业供应商获取资源。这得提高管理供应商的能力,特别是跟关键供应商建立长期关系,以有效约束其博弈和竞合行为。
第三,计划薄弱,需求与供应没法有效匹配,造成高库存。这需要改善供应链计划,有效对接销售和运营。企业要改变强于执行而弱于计划的现状,认识到库存和诸多供应链绩效问题一样,表面上是没做到,实际上是没想到,得从改进计划着手来改善。
前端杂、后端重、中间乱往往交互影响,盘根错节,让供应链的各种问题变得更复杂。比如产品线越长,产品型号越多,批量就越小,计划就越难作准,库存周转率就越低,产能利用率也是;产能利用率越低,就得建越多的产线,导致重资产的问题更严重。
反过来,重资产下,为了不让产能闲置,销售就不得不接各种各样的活,进入各种边角料市场,接受更为苛刻的交付条件和定制要求,又助长了产品的复杂度。库存高企,重资产运作,企业的资金困在库存和产能里,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研发、销售和供应链管理,导致产品开发、需求管理和供应管理更加做不到位,成了恶性循环。
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呢,还是得回到前端防杂、后端减重、中间治乱上来。这些年来,我把这套方法论推广给制造、贸易、电商、新零售、互联网、服装、服务等多个行业,企业的反应都惊人地一致:在公司层面,这套方法论有利于形成跨职能、跨阶层的共识,推动公司范围的供应链改进,真正把成本做下来、速度和资产周转做上去。
当然,作为一个在工业界浸淫多年的实践者,我深知企业的复杂性,他们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受限于现有能力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只有真正理解具体企业的特定环境、理解他们的能力限制,才有可能为他们开出合适的"药方"。我熟悉的众多行业的最佳实践,你熟悉你所在的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两者杂交,希望产生可落地执行的解决方案来。
是为序。
附注:2014年前后,我开始每年回国100天左右,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前端杂、后端重、中间乱的问题。十年过去了,我们经历了中美贸易争端,经历了全球新冠疫情,经历了经济的进一步放缓,这些当年的担忧变得更加现实。没有人知道未来,但是未来其实已经来到。前端防杂,后端减重,中间治乱,十年前总结出来的这套方法论,现在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这就是为什么我写了该书的第二版(2023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