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还在建筑行业,一个相当粗放的行业。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但整个行业关注的却只是一个字:钱。不管是招投标,还是一轮又一轮的议价,焦点都是把承包商的最后五分钱榨出来。质量问题就如屋里的大象,人人都看得见,人人都假装不存在。
有些企业习惯性地假设质量不成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恰恰是质量:因为不能在质量上脱颖而出,那就只能拼价格,拼命压价;一分钱一分货,质量就更差,从而进入劣质低价、低价劣质的恶性循环。
要知道,价格没有绝对的高低,高低都是基于一定的质量假设。这就如在美国,一些美国造的汽车,不管怎么压价都很难竞争过同等的日本车,原因不是美国车价格高,而是凭那质量,就不值那个价。同等车型中,丰田、本田的价格一般都比美国车高,但美国消费者还是更喜欢买日本车,因为质量好(我理解在国内,日本车经常受到非议,那并不是日本车厂做不好质量,而是因为当年战略性失策,没把最好的车卖到中国市场)。
美国车厂的营销专家们可不这么认为:销量上不去,看来是我的价格还不够低;价格要定得更低,就要供应商给更多的"降本";供应商"降本"越多,质量就越糟糕;质量更差,价格再低,消费者还是不愿买。于是就继续降价,继续让供应商"降本",走上恶性循环。看得出,这是在拿价格来解决质量问题。
这样的企业在国内比比皆是。
比如有一个本土名企,采购团队问我最多的呢,就是如何把供应商的价格压得更低。我一再解释,你们的问题不是价格高,而是质量差。不信,到你们的官方微博上看看,凡是发布一个产品消息,后面都跟着万千个留言,顺着往下读,不出三个,就有消费者在吐槽质量问题,比如显示屏不亮啦,电源线断了,电池过热了什么的。从来就没看到一个消费者说,你们的产品太贵了。相反,甚至有消费者留言,说你们的产品太实惠了。
你还嫌供应商的价格不够低?压价太低,有些供应商都在明说,他们不做该公司的生意----出的是白菜价,想买蓝田玉。不断压价的结果是,供应商的质量更差,于是走上了美国车厂的老路:以价格解决质量问题,成了现代版的南辕北辙。
【小贴士】质量一票否决权的迷思
为了凸显质量的重要性,有些企业就给质量部门一票否决权。说啥的缺啥:不管是"质量第一",还是"质量一票否决",都表明质量在这些企业还是三孙子。这天底下怎么就没有销售、设计的一票否决权呢?很简单:这两个职能本来已经是胳膊最粗、能力最强,根本就用不着一票否决权来加强自己了。
名义上被赋予"特权",质量仍旧是最不被重视的,也是最终被牺牲的对象。比如为降低成本,采购一门心思地找便宜供应商;为确保质量,质量部门则坚决反对。但掰手腕的结果呢,十有八九是以牺牲质量收尾:没有差异化优势的情况下,价格降不下来,就如中风,企业就熬不过当下;质量问题呢,则更像是慢性病,到时候再说呗。
这不,最低价中标,再加上一轮又一轮的压价后,跟我们做生意的其实都是质量眼里的淘汰供应商。质量"一票否决"的话,这企业还不早就关门了。即便有质量问题,有谁敢行使"一票否决"?企业就如丛林,行使了一票否决,你还想不想在这个公司混?当然,如果找工作,可要特别留神那些"品质第一"的公司。那可都是坑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