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做砸了,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愿承认做砸了,才是真正应该羞耻的。对于错误,用美国著名橄榄球教练布莱恩的话讲,就是(1)承认错误;(2)汲取教训;(3)不要重犯。这个三步曲的起点是你得承认做砸了。不承认,就不能汲取教训,就要冒重犯的风险。
不承认,一大体现就是"偶然"化心态:人们经常以各种各样的"偶然"事件,来解释为什么预测做砸了,比如分销商结婚啊,员工生孩子啊,天气太热或太冷啊,下雪或下雨啊,都成为"预测不准"的借口。这都是在搪塞,把事情糊弄过去,而不愿意正视现实,寻找真正的根源。结果是借口文化盛行,一直在低水平运作,预测准确度自然提不高。
套用安全管理上的一套理论,那就是1个大事故后面,隐藏着10个小事故,100个没发生但快要发生的问题,还有1000个安全隐患。这是提醒大家,那些大事故看上去都是偶然发生的,不过但凡小概率的事件,一旦发生了,后面就有深刻的必然性: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露出根苗,但一旦露出,后面必然有很多问题。
所以,对于"偶然",我们千万不能当做偶然来处理,否则就是自欺欺人,注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探索偶然背后的必然,从做砸的事情中发现问题,是持续改进的关键。我们之所以变得更聪明,是因为我们向失败学习,从做砸了的事中得到经验教训。对于预测失败,做根源分析,采取纠偏措施,比如优化统计模型,与销售、市场、产品管理会面讨论,和关联职能协商等,是改进计划,提高预测准确度的关键一环。
需求预测虽说是"预测",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纠偏,跟做砸了的事打交道。需求预测就如发射导弹,一路搜寻目标,一路纠偏,命准目标的过程其实就是纠偏的过程。以前我在管理全球计划团队的时候,计划员们每周一上班,都有一件固定的事,那就是分析上周的紧急需求中,有哪些没有及时满足;没有满足的话,究竟是什么原因;然后基于不同的根源,采取适当的纠偏行动。每周如此,每月如此,每季如此,整个计划团队花了大量的时间,讨论的都是做砸的事,就这样一步步向季度、年度目标迈进。那一个个"小洞"都给补起来了,计划自然会做得更好。这就如路本来不是平的,把所有的坑都填平了,也就自然平了。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的是,成功往往是偶然的,但失败却有必然性。这就如对着那位九十多岁的老寿星,你问他长寿的秘诀,他说他吃饭,他运动,他睡觉----他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长寿,否则的话,为什么不教给他的老伴儿,这样她就不会在三十年前去世了?但早死却有必然性:喝了很多酒,吸了很多烟,过路口不管不顾,都可能让你折寿;在XYZ公司上班----加班太多,过劳死,压力太大,易跳楼。
那怎么能够长寿?你没法通过长寿来长寿,你得避免早死才可能长寿。放在计划上,就是预测准确的话,往往有很多幸运和偶然的因素;但预测失败了,则一定有很多必然因素。向失败学习,及时纠偏,避免再次犯类似的错误,避免预测不准,预测准确度自然就高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