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设备生产行业是典型的"多种少量"(High-Mix Low-Volume)的采购环境,即一台设备由多种零件组成,机型很多,但每种产量又很低。一个机型,一年如果能销售几百台就非常了不起。与之相反的是"多量少种"(Low-Mix High-Volume),大多消费品例如电视机、计算机等就属此类。
对于"多种少量"的采购环境,按时交货率就更具备挑战性。因为供应商有很多种零件要生产,量又少,生产方式大都是"加工车间"(Job Shop),而不是流水线,因而要频繁启动、更换产品,内部进度安排更复杂,总体按时交货率往往不高。笔者所在的公司的目标是95%按时交货率,100%在五天内到齐。纵观那些经常徘徊在70%左右的供应商,真可谓应验了一位文豪的话:不幸的人家各有不同的不幸。下面列举一些例子,以飨读者。
[案例A] - 死猪不怕开水烫
公司的惯例,如果供应商的上周按时交货率低于90%,供应商就得做根源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Root Cause and Corrective Action, RCCA)。但对供应商A来说,这规定是规定,从来没见过任何改进措施,按时交货率一直是70%左右,有时更低。如果是别的供应商,公司主管早已暴跳三尺,威胁更换供应商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同事道破天机:两年前,公司迫使该供应商降价25%到30%。原因呢,很简单。一个刚出校门,毫无经验的供应商业务经理负责该供应商。她把该供应商的所有部件进行重新询价,结果一个南朝鲜公司的报价低出40%左右。这下,在急于建功的心态驱动下,该业务经理向供应商A摊牌:要么降价,要么她就把部件给南朝鲜的公司做。当时美国整个行业非常不景气,供应商A为了生存而被迫降价。出于无知和贪婪,该业务经理强行得到25%到30%的降价。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公司的利润率有多少个25%可降!供应商A几乎无利可图,负担不起有资质的工人,就甭提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了。于是质量、交货率一日不如一日。因为无利可图,他们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等公司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为时过晚。一个好好的供应商就这么给毁掉了。
表面上看,公司得到降价,一年能省个几十万美元;但本质上,质量问题、交货问题却让一帮采购员、工程师疲于奔命,一年的人工费有多少,有谁敢去计算?在硅谷,一个工程师的平均成本就在十五到二十万美元左右一年!这也让人意识到买方、卖方的关系必须是建立在互惠、互相盈利的基础上。一件让供应商赔本的买卖绝对不是好买卖。羊毛出在羊身上,买方迟早都要付出代价的。作为采购经理,也应该时刻考虑每项决策的长远影响。是的,作为一个营业额十几亿美金的大公司,对于一个几百万美金的小供应商,你总是有足够的力量来leverage。但leverage到最后供应商亏本经营的时候,也是采购经理失职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采购经理对外代表公司,对内则代表供应商的原因了。过犹不及,中庸之道讲究平衡经过几千年的实践验证,还是很有道理。
“买方、卖方的关系必须是建立在互惠、互相盈利的基础上。一件让供应商赔本的买卖绝对不是好买卖。羊毛出在羊身上,买方迟早都要付出代价的。作为采购经理,也应该时刻考虑每项决策的长远影响。是的,作为一个营业额十几亿美金的大公司,对于一个几百万美金的小供应商,你总是有足够的力量来leverage。但leverage到最后供应商亏本经营的时候,也是采购经理失职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采购经理对外代表公司,对内则代表供应商的原因了。过犹不及,中庸之道讲究平衡经过几千年的实践验证,还是很有道理。”......“聼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謝謝!
力挺三个点:
1、“买方、卖方的关系必须是建立在互惠、互相盈利的基础上。一件让供应商赔本的买卖绝对不是好买卖。羊毛出在羊身上,买方迟早都要付出代价的。” “表面上看,公司得到降价,一年能省个几十万美元;但本质上,质量问题、交货问题却让一帮采购员、工程师疲于奔命,一年的人工费有多少”
====表面上的帐面好看,背后的附加财务窟窿难填,这笔帐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所谓有得必有失,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得”,还要计算为之附加的潜在的“失”阿,只有如此,得失平衡或盈亏才能做到客观评价。又联想起宝红先生在一篇随笔中提到的“牺牲也不是所谓的抛头颅,洒热血,而更多的是采取些行动、有取有舍。套用柯维的话,牺牲就是give away something good for something better(放弃一些好的东西以换取更好的)。”,感悟非常深刻!
2、“采购经理对外代表公司,对内则代表供应商的原因了”
====其实所谓“对内代表供应商”,表面上是维护供应商的利益,其实最终是维护了本公司利益。
3、“过犹不及,中庸之道讲究平衡经过几千年的实践验证,还是很有道理。”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对“平衡”的把握都非常重要,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中国古代智慧在如何把握平衡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好像中国内地的采购部门都还没有这种普遍意识,或者说行动。
价格至上
确实,我们国内的企业关注的更多的是直接的,表面的,浅层次的一些利益,往往缺失对间接的,深层次的一些问题的思考。一直没有双赢的战略思维来审视与供应商的关系,只要你这个供应商还在跟我合作就有降价的空间,以这种惯性思维来考虑问题,降价是永远有空间的。到最后供应商只能不堪忍受,最终离你而去!
事实如此。有时候说屁股决定脑袋,在考虑问题的时候,的确只会考虑到短期效益,不仅采购如此,客户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