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半年内第二次见到刘君,都是在我的培训中。不久前他转入采购,负责一个大型央企北京分公司的采购部。刘君虽说入行不久,但他勤于琢磨,屡屡能一语中的。这次培训是系统的供应商管理,从供应商分类、评估、选择,到绩效管理和供应商集成。这套管理流程在北美企业中颇为典型, 但对央企则有挑战。例如法律要求公开招投标,定下了供应商关系"一标一议"的基调,长期战略合作就很难做。培训中,你能感觉到有些学员的疑惑:您讲的好是好,但这我们没法做。言下之意是这还用得着学吗?课间休息时,刘君说了一句话,大意是有些事你可以(因为做不到而)不做,但不能不知道哪些是好的、是应该做的。这话可以说是醍醐灌顶:
第一,由于诸多限制,很多好的想法、做法没法实施,很多人就停止探索,不去学习新的东西,从原来的"有知而无助"(知道怎么做更好,但没法推行),变成了"无知且无助"。这人仍然可以是个好员工,但继续提升的潜力所剩无几。大公司呆久了,长期受制于条条框框,良性变革难以推行,人容易从力求突变到牢骚满腹,再到对新事物漠不关心,最后是麻木不仁。哀莫大于心死。作为职业经理人,你是否愿意这样沉沦?
第二,任何改变都经过两次创造:先是心理的,再是物理的。前者是在心理上认可,后者是具体做出来。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应该做的,哪能有心理创造?没了心理创造,谈何物理创造?人,不管身处多高的位置,都会受限制,而且职位越高,限制其实越多。你不能不管不顾、一遍遍地把头撞在现实的墙上;但知难而退,因不能实施而不学习,则是彻底投降。作为职业人士,你是否愿意年纪轻轻就这样放弃?
第三,我们之所以称为职业人士,是因为我们的技能可以用于多个行业,即可移植。而为达到可移植,你得了解好的、行业通用的做法。身在本土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央企,在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下,职业人不得不削足适履、踮着脚尖走路,"在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大氛围里,职业上得不到锻炼。如果再固步自封,不愿学习外面的新知识、新实践,将来如果不在国企的话,这些人该如何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呢?
这几年,我接触到不少中高层职业经理人,觉得他们的处境挺困难:公司给他们很高的期望,比如说构建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但他们既没有系统地学过,也没有在顶尖的公司系统地做过,现在要求他们操这么大的盘、构建整个采购与供应链的系统、流程和组织机构,真是勉为其难。怎么办?一流的、学习型的公司积极借助外力,培训、咨询,迎头赶上;非一流的公司闭门造车,沉浸在"好是好,但在我们公司行不通"的情绪中,抵触行业好的实践和做法,继续在低水平徘徊。过去十几年,国企转型,牺牲的是大多为劳工阶层,因为他们的技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未来十年,国企进一步转型、上台阶,遭到淘汰的恐怕就是管理层了。
这篇文章让我醍醐灌顶,当坐在办公室久了,在现有的流程下工作久了,都会产生懈怠和得过及过的情绪,需要时常提醒自己,哪怕大到体系的构建,小到操作流程,都可以反省思考,现实状况是什么?好的(理想)状况是什么?怎样搭建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和怎样通往彼岸。谢谢Bob的这篇文章!
Bob说的情况,我最近也是感触颇深,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常识与现实的冲突。对于管理规范化还在路上的国内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对于管理人员而言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好是好,但这我们没法做”或“这个我们已经做了,但是也没有什么效果啊(没有深入、循环改善)”这样的漩涡爬不出来。如果那样说大了,民营企业管理水平提高遥遥无期,说小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是慢性自杀。
保持学习进步的动力,时刻提醒自己. :-)
“我们的技能可以用于多个行业,即可移植。”我非常感谢这句话,因为我们不是苑囿、限制在一种职业、一种行业中,我们的职业技能要要求我们可以移植的,而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的确,或许这不是借口,而是眼界。当之成为习惯和思路,距离美好就越走越远
学的国际贸易,但鬼使神差地到了生产计划的岗位上,一直觉得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呆不长,想着有机会一定换,但一方面却也很享受公司自由的文化,结婚,生孩子,一晃4年过去了。
由于心态不好,在这个岗位上也没有很好的去了解研究供应链,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学到的东西也实在有限。无意中发现BOb的这个专栏,看了不少文章,才真正了解供应链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可,也激起了退却已久的学习热情。谢谢BOb!
现在不上不下的。毕业五年了,在两个小的贸易公司做过采购,现在不知道下面的路往什么地方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