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服务一家企业,发现上上下下正在忙着开二供。原因很简单:2016年以来的关键元器件短缺,再加上业务的井喷式成长,导致芯片、二极管短、显示屏等的普遍短缺。从一个供应商处拿不到货,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再找个供应商。但是,由于技术原因,该企业的2000多种的关键料号中,独家供货的占比90%多,只有不到10%的有替代。
无需置疑,有些料号的确需要找替代。比如原来为了快速出货,工程师就在淘宝上随便上找个供应商,没法满足量产时的交付和质量。但更多的呢,则是作为一个企业,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能力不够。比如采购职能薄弱,一有成本、质量、交付问题,没有能力也没有习惯跟现有供应商解决,就习惯性地打更换供应商、找替代料的主意。
开二供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设计部门要重新验证,生产也要重新验证,质量要重新做质量体系的评估等,不但耗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制造了很多的混乱。案例企业的业务连连翻倍,各个职能支持新生意都来不及,现在把原来已经做过的事要重新来过,大家都是叫苦连天。这都注定过不了多久,"二供运动"就会烟消云散,无疾而终,无非是公司政治的一部分。
这让我联想到我的老东家,一个半导体设备制造商。设备行业是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行业,供应商基本上都是单点寻源,每个料号只由一个供应商做。半导体设备行业的周期性非常强,一旦生意好起来,供应商的爬坡挑战重重,交期、质量问题频发。采购拿不到货,生产线无米下锅,销售整天被三星、台积电、英特尔这样的大客户追着打,大家都是压力重重,就把设计拖出来背锅:设计只验证了一家供应商,我们要开二供。
设计发话了,要开二供,可以啊,我们先坐下来谈谈,看要雇多少工程师,销售、生产和采购需要多少资源来支持,需要多少客户来支持导入新供应商(因为二供的产品需要关键客户认可)。几千几万个关键料号,对资源的要求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不可避免地,这数字就报到老总层面,球也顺便踢给老总。老总一看,这数字太大,你们再看看,识别那些真正重要的,缩短需要二供的名单。得,球又踢回去了。这样来回扯皮N次,业务增长的势头也慢下来了,供应商的产能也跟上来了,最终就不了了之,直到下一个周期的到来,然后再重新来过。
我在半导体设备行业十多年,见过开二供成功的料号大概不超过两把手指头。那是个毫无道德底线的供应商,今天把次品退回去,隔两周就又送来了,企图蒙混过关。用尽各种措施,还是改变不了,那就只能开二供,花了大概四五年,把生意转移了。除此之外,所有的"二供运动"都成为公司政治的一部分,死马当活马医,拿着一个不是解决方案的方案来互相踢皮球。
作为采购,你不能动不动就拿二供作为解决方案;你得通过重选择、重管理来改善供应绩效,控制供应风险。
刘老师好,现在电容供应紧张,单货源风险很高,尤其是一些市场紧缺的物料,甚至公司策略合作供应商也建议多货源,没有供应商愿意签署长期供货协议,这种供需不平衡现象个人认为至少一年内不会改变。这种大背景下,我认为多货源是非常必要的。请教老师,除了多货源,增加安全库存数量,还有什么好办法在不明显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物料供应?
如果你是个小客户,只占供应商很小的产能份额,比如说0.5%,开二供往往是种理性的选择:因为你太小,没法驱动供应商改变,就只能多条路多个选择。如果你是个大客户,比如占供应商产能的30%,你得非常谨慎开二供:一方面,没有一个供应商有那么多的富裕产能;另一方面,开二供分散了你的采购额,可能导致任何一个供应商都不把你当回事。要知道,你追一只兔子,有可能追不到,但解决方案绝不是同时追两只。
策略合作供应商建议多货源,是一种非常糟糕、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日那么多的生意倾斜给策略供应商,就是希望关键时刻得到他们的支持。你不能给他们养成这个毛病:你要么跟我们做生意,要么不跟我们做生意,如果我们要找二供,那所有的生意就给二供。这样逼迫策略供应商更加重视你的业务,及早准备,资源向你们倾斜,在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
老师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给出的建议。我们选的行业老大作为策略供应商,电容需求只占他们产能不到1%,这个1%占了我们这个品类约三分之二的Spending(他们产品线非常广,同时供应很多类型器件),他们公司的策略是要将产能倾斜到车规电容上,扩产的也是针对汽车行业。其他供应商情况类似,甚至减产普通消费性电容到新能源汽车,因为那一部分的行业缺口更大,利润率更高,所以目前看到的情况是持续的供不应求,可能会持续到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