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根据重要性和紧急度,事情可以分为四类。既重要又紧急属于第一优先级,我们都知道必须第一时间去处理。但接下呢,成功的职业人士会按重要性排序,先做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而一般的职业人士呢,他们的日程被紧急度驱动,先做紧急而不重要的事。这也是成功人士与一般人士的大区别。成功人士之所以在职业上成就更大,不是因为他们有多聪明,工作多努力,或者是名校毕业,而是因为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投资回报最高的事情上去,即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相应地,他们的投资回报率高,对公司的贡献大,公司给他们的回报也高。
图113:成功职业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先做重要的事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那些干活儿出身的管理层。我们这些干活儿出身的人,因为能干,所以得到晋升;但也是因为能干,我们喜欢干活儿,这又成了阻碍我们进一步提升的障碍。比如你是个采购经理,突然看到一封催料的Email,生产线都断线了。仔细一看,这不正是你三年前做采购员时管的那个料嘛,于是就顺手拿起电话,一个电话打给供应商了。你的员工看你这么干,当然很高兴:其一,你的本事比他大,地位比他高,能动用的资源也比他多;其二,即使你做砸了,你也不会怪罪他。这不,你就把"猴子"背在自己身上了[1],你们两个的角色也颠倒过来了:本来是走廊上碰面了,是你问他,那料追得怎么样了?现在是他在问你了。
想想看,你的精力有限,干了部下的活儿,就没时间做好自己的活儿,遑论做上司的活。我以前有个上司,高级总监,斯坦福的运筹学博士,精通数学,一辈子在计划部门,从计划员到计划经理到总监,所有的活儿都干过,每个砖头都翻开看过,什么问题都经历过,还特别喜欢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学识高,经验丰富不是缺点;乐于助人也不是。但问题是帮助什么人了。这位老博士的团队中,全球光计划员、分析员就有三四十个,人人都喜欢问他问题;一旦看到问题,他就忍不住开始解决,到SAP里看看,到各种数据库里看看,那么多的问题,就深陷进去了,于是就三班倒:大清早对付欧洲(欧洲的下午)、白天对付北美,半夜对付亚洲(亚洲的白天),每天只睡4个小时。大家都挺"佩服",老博士挺得意,跟"阿Q挺能做"的一样,还传授经验:只要你把头脑"训练"好,睡几个小时就足够啦。我估计这是他在读博士时练得。
但问题是,老博士整天对付下属的下属的下属----他跟计划员之间隔着两层,就没时间对付我们这些经理层,解决更重要的组织、流程、系统问题;也没足够的时间对付他的上司,做上司的活儿,最终也影响到他的进一步晋升。这不怪计划员:即便计划员问他问题,他不回答,转给下面的经理,时间长了,计划员自然就不会拿那么多的问题来轰炸他;这要怪他自己喜欢干活,来者不拒,结果就深陷细节问题和催货中不能自拔。
老博士这么做,主要是因为紧急,而不是重要----这个小问题不解决,那个计划员就没法工作;这个料不追,生产线就可能停机待料。但是想过没有,对你来说重要而不紧急的事,一定是你的某个部下既重要,又紧急的事,那他得先死给你看。我负责全球计划的时候,在各国有二十几位计划员。我经常给他们讲,你们每个人如果把自己5%的事儿给我做,我就得每天工作两班;一件事情成为我的事情前,一定要先成为你们某个人的事情。这并不是你对那些事情充耳不闻:部下该抄送的还是要抄送你,该汇报的还是要定期汇报。而你如果一旦发现部下搞不定,及时介入还是必须的。
这么多年,我发现很多经理人,因为能干,反倒被能干害了,整天深陷现象中,砍价、追料、救火。我到一个千亿级的电子产品公司,战略寻源的总监一年负责数百亿的开支,连吃饭的时候都不时过问每个料号、订单的价格谈判。还有一次,我培训一个百亿营收的制造商,采购老总就坐在我的眼皮底下,不停地加减乘除,计算某种原材料要下多大的订单。我能理解,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但那些计算工作呢,也是部下的部下的部下的任务。要知道,追料、砍价,短缺、过剩,这些问题没法解决在发生的层面,你一定要上升到组织、流程和信息系统层面,把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儿做到位,来改进订单、料号、项目层面的绩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