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么公司,供应商管理的资源总是有限,我们应该重点管理哪些供应商?
不是主动淘汰类供应商。主动淘汰是"下策攻城",资源的无底洞,风险最大,投资回报最低。一旦陷入主动淘汰供应商的泥淖,就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新产品开发,结果新产品往往落入以后要淘汰的供应商,陷入"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恶性循环。
也不是被动淘汰供应商。此类供应商一般数量众多,其中有些是"瓶颈"类,刀斧不入;有些烂泥扶不上墙,需要很多资源。那就小车不倒继续推,把它们交给时间来处理:维持现状,只要保证新生意不流入,随着老产品的下市,这些供应商自然就被淘汰了。
有些人说,那就是优选供应商啦。企业的主要业务是优选供应商在做,如果管理不善,一旦撂挑子了,影响就很大。但这种管理呢,并不是说每天早晨9点半了,你打电话给他们的老总,问生产线上那150名员工都签到了没有。优选供应商就如那些老黄牛员工,干活卖力,靠得住,你要做的就是告诉他目标,并定期跟进,管理例外。
比如,以前我管钣金件供应商的时候,每周一看上一周、上四周、上十三周的按时交货率,一旦低于目标95%,一个电话就打过去,探究为什么低,供应商在采取什么措施来改进。钣金件的技术含量有限,主要是些优选供应商在做。它们知道有竞争对手,如果不好好干,这活儿就归别人了----市场竞争在管理这些优选供应商。作为管理者,你得留神优选供应商的所作所为,但不用太多介入其日常运作,提防过度管理。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优选供应商"服管",有些人就经常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瞎指挥,结果给供应商制造了很多额外成本。要记住,优选供应商的那些事儿虽然看上去人人都会,但作为采购方的你不会,尤其是没有经验的采购人员(正因为没经验,所以企业就往往给他们比较好管的优选供应商来练兵)。我们得尊重优选供应商的专业性,信任但要确认,紧盯结果,试着了解过程,通过结果来督促供应商管控过程,往往是更明智的选择。
更有甚者,因为优选供应商好欺负,有些人就使劲欺负它们,把生意从供应商A移到供应商B,便宜5分钱;再从B移到C,便宜3分钱。生意就那么点,池塘就那么大,里面的王八一大堆,结果导入的竞争太多太激烈,水搅得太混,没有一个王八能够生存。供应商面临的不确定性那么大,还敢备库存、备产能吗?时间一长,即便是好欺负的优选供应商,也开始"不见兔子不撒鹰",不把你的生意当回事儿,绩效难保。
于是企业就陷入被两根棍子痛击的局面:一根棍子来自"有能力,但也有脾气"的战略供应商,尚值得同情;另一根棍子来自"没脾气,但也没能力"的优选供应商,却是自作孽,不可活了。比如一家手机大厂的质量人员诉苦,说他们连数据线的纸盒子都缺货,采购在逼着质量人员开发第二供货源,你就知道采购做得有多好了。
扯得有点远,我们言归正传。
资格未定的供应商需要投入资源管理,因为它们要么还没有证明自己,有风险;要么需要重新证明,有风险。前者是新供应商,就像刚招的新员工,要多花时间培训、辅导来开个好头,早日走上正轨;后者是老供应商,由于暂时绩效问题,处于"留校察看"状态,拉一把就上、推一把就下。这些老供应商熟悉公司的系统、流程和政策,对公司有很多价值,能挽救的话,往往比寻找新供应商要好。
不过对于成熟企业来说,到了一定规模,业务也相对稳定时,资格未定的供应商数量应该有限(不然的话,那表明整体供应商管理有大问题)。所以,虽然管理强度很高,但花在资格未定供应商身上的整体资源比较有限。那大部分资源花到哪里去?战略供应商。
战略供应商要么拥有关键技术,拥有战略资源;要么规模很大,议价能力强,注定在合作上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来维护商务关系。这类供应商往往走在技术的最前沿,技术、工艺难度高,尚未经过验证,质量、交付问题注定多,采购方需要投入资源来应对。
战略供应商就如青春期的孩子,你说,他不听;你不说,他会更糟糕。常见的误区是,很多企业因为战略供应商"不服管",就对它们听之任之,没有实质性的管理;要么不加区别地对待,跟管理一般供应商一样来对待战略供应商。管理不当,会带来很大损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