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有的人非但帮不了忙,反而帮倒忙一样,并不是所有的预测方法都增加价值。有时候,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作为还不如不作为,预测还不如不预测。比如在颗粒度很小的地方做预测,或者由销售、用户拍脑袋做预测,预测准确度太低,往往还不如不预测,直接用上期的实际值当做下次的预测("幼稚预测"),亦即常见的"卖一补一"。
实践中,有些预测者有系统的偏见,或者由公司政治驱动,比如销售的预测习惯性地虚高,再比如短缺时门店拔高补货量,这些往往还不如不预测,用"幼稚预测"来代替。"幼稚预测"要尽可能是短期预测,比如门店向分仓、分仓向总仓发出的补货指令,补货周期很短的情况。这样一旦失误,恢复也很快。
在日常运营中,设好再订货点,一旦低于再订货点就自动补货,卖多少补多少,或者补到特定的水位,往往比由销售、客户、计划员等每次做预测要好。后者做预测时,容易受各种因素左右,导致短缺的时候更短缺,过剩的时候更过剩。比如一旦短缺,大家都拔高预测抢货;一旦过剩,大家都降低预测,不愿进更多的货等。大家都拔高预测抢货,互相博弈,先来的拿到货,过剩;后到的拿不到货,短缺。这就人为地加剧了短缺,而且制造了局部过剩,降低了库存的利用率,也给物流体系带来莫大挑战----大家一窝蜂地抢货,仓库就忙不过来发货。
SKU在门店、客户层面做预测,本身就很难做准。如果每次都做,需求历史更新少(比如一周订一次货,需求历史只增加了1周),本身不会有什么更好的预测。而人的天性呢,就是这次总想跟上次有点不同,否则就好像没增加什么价值似的。频繁地调整预测,其实往往在瞎调整。反倒不如定期调整库存计划水位,比如每两周、每个月或每个季度;每次调整的时候,集中时间做更好的预测,在预测更新的基础上更新库存水位(再订货点),把其余的任务交给信息系统来处理,卖一补一,自动补货。
还有,我非常不信任一线销售、店长一类的人做计划,决定补货。这在我的《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第2版一书中详细阐述。一线销售、店长这些人是做生意的,不是做计划的。让这些人周周"预测",满足了他们的"控制欲",只是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控制一切,其实往往非但不增加价值,而且制造了更多的麻烦,是又一种战术上的忙碌罢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