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服务电信设备商时,听到这个故事。
南亚某大国有个电信商习惯性地拖欠货款。他们对华为、中兴这样做,对爱立信、诺基亚也如此。那作为应对措施,大家就都提高报价。比如上次延期支付的利息是10万美元,这次就多报15、20万美元。为什么要多报更多?因为这次你不知道会拖多久----不确定性产生成本。
大家都这么做,结果是该电信商支付更高的价格。这就是"冤有头,债有主"。在供应链上谁制造的成本,谁就得买单;或者更通俗地说,就是谁做的孽,谁就得负责。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采购,都是如此。
讲到这里,让我举个反例,自我否定一把。
假定你我都去买衣服,你是个好公民,几分钟就搞定,付钱走人;我是个坏公民,吹毛求疵,讨价还价,半个小时都买不好。我俩谁给商场制造的成本高?当然是我。那商场是否卖给我的价格更高?不是。根本原因呢,是商场没法有效识别我们:我们走进商场时,你的额头上没写"好公民",我的额头上没写"坏公民"。
因为没法识别,商场就没法标出两个价来,一个是给"好缠"的顾客,另一个是给"难缠"的顾客,做到"冤有头,债有主"。结果呢,"难缠"的顾客增加了成本,其实是由"好缠"的顾客来买单。也就是说,我占了你的便宜。
但是想想看,不管是什么国家,政府都是最大的采购方之一,甚至形成专门的市场,比如公共采购网站,很容易被识别,就成了"冤有头、债有主"的对象。公共招投标有很多繁文缛节,给供应商造成的成本,最后都算到政府的头上,导致公共采购的价格高,这就是为什么了。
推而广之,当你容易被识别时,比如说你是个大公司,你怎么对付供应商,给它们产生的成本,最后还得转嫁到你头上,由你来买单,而且付出更高的代价。
或许有人会问,你说的都是大公司,我们公司远没有大到那个地步,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且慢,你是没有华为、联想、海尔那样大,没有IBM、苹果、通用电气那样人人皆知,但你在你的细分行业是个大公司,或者至少在你那个镇上是个大公司,很容易被识别。你怎么对付供应链伙伴,直接决定了供应链伙伴怎么对付你。
人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心存侥幸,天上下冰雹,打坏的都是别人的庄稼;好占便宜,希望"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还美名其曰"互联网思维"。但是,大企业不能占便宜,因为你很容易被识别,因而承担长期后果。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的企业都是由小企业长大的,很多企业规模变大了,心态却仍旧处于小企业阶段,还在延续小企业的做法,对短期行为的长期影响考虑不足,最后反倒付出更高的代价。
评论